Coder Social home page Coder Social logo

blog's Introduction

公众号被封

网站GG

就在这发牢*吧

blog's People

Contributors

lietoumai avatar

Stargazers

 avatar

Watchers

 avatar  avatar

blog's Issues

怎样的求助方式更容易获得回应?我有三个小小的心得

敢于求助是勇者的行为

引子:
平时在解答一些网友的求助或问题的时候
我发现有不少请求是很难获得援手及回应的
譬如有一些人会很轻描淡写的提出求助信号
以至于让外人看来这好像根本就不是事儿
还有些人情绪表露过度但对问题本身的陈述力度太弱
让一些想提供帮助的人或无从下手
或敬而远之

所以我想结合这阵子的实践和思考
来分享一下
符合下列三点的请求
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回应:
表明身份
理性陈述
解释困境

人们向外界寻求帮助
是因为他们处在一种不能做决定或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

表明身份
表明身份之所以有必要
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潜在的施助者明确
求助者是个怎样的人
是否值得信任

因为早有学者的观点表明
**是一个典型的低信任社会
一旦跨出家门
对陌生人的信任就急剧下降
社会调查的结论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大约只有三成不到的人愿意信任陌生人

想象一下
某天你走在马路上
有个陌生人请求你把电话借给他
让他打一个紧急电话
你是否也会先根据对方的
穿着谈吐以及神态等综合呈现
去阅读这个人
然后再判断是否要借给他

现实如此
更别提人们在网络上的呈现
只是形形色色的符号和ID而已
请问
你会平白无故对一个陌生符号产生信任吗

再举一个最近才发生的事儿
有黑客黑了Twitter上面
包括比尔盖茨和贝索斯等一堆名人的账号
并用他们的名义发布了如下信息
最终骗取了11万美元

只要你向我的电子钱包转账
30分钟内我将以两倍的数额还给你
这个活动只限30分钟内参与

这故事听起来荒谬却又合理
因为他们是比尔盖茨 是贝索斯
换做是马云
或者雷军在微博发出类似的信息
想必结果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同
联想起更早之前发生的
知乎大V童瑶诈骗案
我们不难发现
普通人在面对名人或大V的时候
信任成本是极低的
可如果当我们把比尔盖茨或童瑶等换做
某位不知名网友
结果又会怎样呢

所以在我看来
对于普通人而言
主动突破符号对人的限制
告诉外界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就会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因为这会让施助者明白
我即将要帮助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或许这并不能让求助者完全收获信任
但对于降低信任成本这一点上
我想还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理性陈述
大多数成年人是有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的
然而我也发现
不少人在表达请求的同时掺杂了过多的情绪
虽然其行为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把情绪表达出来的确是有好处

只是过多的情绪表露或许可以引来安慰和鼓励
但也万万不可忽视情绪对于潜在的施助者施加的影响
对于一些或强烈或负面的情绪
多数人还是会主动选择规避的

所以情绪在困住自己的同时
也会存在另一种风险

阻断潜在的施助者与求助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以至于施助者只能暂时站在桥的那头远远观望
或者索性离开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法制节目里面
警方一定也是等当事人情绪稳定之后
才开始做沟通工作的

所以理性陈述的目的
一方面是帮助施助者更好的理解问题
使其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桥梁
另一方面也是在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并不会给你带去更多额外的负担

解释困境
解释困境是可以引发共情的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对共情的解释是
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
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
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
你和他还是不同的
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
而不是成为了他
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往往当人们抛出请求和问题
并收获各式各样的建议之后
会发现实际能采纳的非常有限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
人们总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立场先行

比如网上经常有人会问外包公司能不能去
在某些网友眼里外包就是有原罪的
所以通常求助者获得的回复是
不要去
可是对于有些求助者而言
或许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如果不去外包公司
短时间内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
那么没有收入这个困境又要如何解决呢

所以问题只是表象
问题本身给求助者所带来的困境
才是本质
只有当施助者真正走进求助者的困境
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
才有可能给到更有效的帮助

毕竟一个溺水的人更希望有人下水去救他
而不是听取岸上的人给的各种建议
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所以解释困境能够向外界展示
当前问题给求助者带来了怎么的处境
自己目前处在了一种怎样的状态
如此可以帮助施助者更好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发施助者对求助者的共情
使其更能设身处地的思考并探索出真正有效的帮助建议

最后的话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在求助的时候都需要建议
许多人心里是有答案的只不过
求助的目的
只是想为答案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
或者只是想要单纯的支持

所以对于求助者而言
如果在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需求
是需要建议及支持
还是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
对于接下去和施助者的协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面对现实,谨慎乐观---我在疫情期间的生存法则

什么是生活?
生活就是一切计划之外的事

我自诩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
悲观情绪便开始弥漫着我的生活
我还写了一篇文章特意强调
接下去的日子里
生存一定要优于发展

而在年初立Flag的时候
我又郑重的写下了这么一条:
稳定安全的渡过2020

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有疫情
之所以提安全
也只是有点担心互害模式开启吧

万万没想到
疫情爆发了
武汉封城消息一出
我便在推上战战兢兢敲下了

随后买了两袋米

而当网络上开始出现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的声音
我又开始担心

然后收到了四川地震的消息

紧接着当各地开始慢慢封城之后
我开始担心蔬菜供给不上

入了几盒维生素


同时
当我看到网购的口罩迟迟不发货
以及
排着队在小区居委会预约口罩的居民之后
我便做好了长期买不到口罩的打算
买入无纺布纱布开始自制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杞人忧天
我得坦白
确实有那么一点

“我本乱世一浮萍”
我只想苟活下去


而今天
当我读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当我读到那句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
而只是没有痛苦”

我突然感觉到一丝欣慰
感觉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我的所作所为
只不过是为了避免各种痛苦而已
避免因为封城封小区买不到米吃不到菜的痛苦
避免买不到口罩以至于不方便出门的痛苦

我不相信短期会有所谓的拐点出现
相反
我更愿意相信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并且我愈发觉得
在当前的危机下
乐观可能是一剂毒药

因为
乐观会让我们麻痹于现实中发生的种种
让我们失去对信息的敏感
而人一旦失去对信息的敏感
直接导致的结果
便是有可能不作为
因为通常情况下
只有当人收到的信息
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人才会行为

这个很好理解:
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雨
那你明天就不会把衣服晾出去
领导通知你晚上加个班
那你晚上便不会安排别的活动


但是现在
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浑浊的
是不明确的
甚至是“可疑”的
所以当这些浑浊的、不明确的、可疑的信息
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的?

我的回答是:
面对现实,谨慎乐观

借用一句英文谚语来回答:
“Better safe than sorry”
直译过来
就是
“宁求稳妥以免后悔”

所以无论我们面对的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
既然我们已经收到了这个消息

我们必须得学会接受
“我们收到了这个消息”这一现实

并开始着手思考
这一现实的意义何在?

因为相比于


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
或者是把自己陷入一种
去辨别真伪的牛角尖的境地
接受现实至少可以先保证我们对信息敏感起来

同时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可能有多大?
如果发生了
那么这个事件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最坏的影响会是什么?
对我会有什么影响?
我可以做点什么?

如此
也可以避免因为过度敏感
进而做出过度行为
或许几个问题下来
答案不会让你乐观
但是未雨绸缪终归胜过临渴掘井
毕竟天气预报还会有不准的时候



最后
我想说一个故事
我给自己做口罩
给自己剪头发
或许也是受了这个故事影响:

一年轻人去寺庙拜菩萨
见边上来了一个很像菩萨的中年人也在那里拜
打探了多次之后
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上前和他说
“你长的可真像菩萨啊”
没想到那个中年人告诉他
“我就是菩萨”
年轻人很吃惊
问那你怎么还来这里拜呢?
菩萨淡淡一笑
求人不如求己:)

最后的最后
如果有朋友实在买不到口罩
而又有幸看到了这篇文章
如果不嫌弃的话
我可以做点无纺布口罩寄给你(VX:lietoumai)
之前做了两个已经出街实践过了
暂时没啥问题
费用的话
成本帮我出了就好

不过暂时还没算过一个成本到底有多少

无他
只是想出一份自己的力而已


退潮

我的咨询经历之摄影篇

我的个人付费咨询的经历其实一共也就2次

一次是学摄影的时候去平台找了个大师指点一二

一次是在犹豫要不要学点编程的时候找了个大佬交流了下

2位前辈给的建议

我采纳了一个

拒绝了一个

想在此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望对诸君有所启发

先说第一段吧

17年的时候迷上了摄影

买了许多书

关于技巧的

思维的

七七八八好几十本

但是看了一阵之后

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和圈内几个拍摄经验比我多的多朋友几次交流下来

发现他们的摄影品味和我喜欢的又大相径庭

有的喜欢拍建筑

有的喜欢拍小清新

有的喜欢拍私房

从摄取经验的角度来看

他们并不能给我太多我想要的建议

然后决定花点小钱

在某个平台找个前辈聊聊

平台上提供摄影方面咨询的人有一些

有报社出来的

有娱乐业出来的

有专门从事商业摄影的

选择有点多

那就开始做减法

首先我问自己

为什么我想学摄影?

挣钱?

非也

遂排除掉从事商业摄影的

拍一些美美的妹子照养眼?

也不是

再排除掉娱乐业出来的

拍一些纪实人文的?

对这个领域确实有点兴趣

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

我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对摄影的个人理解

我觉得摄影是一门瞬间的艺术

同时也带有记录的功能

所以我就把拍人文的

报社出来的前辈先圈了起来

决定开始做最终选择

报社的前辈履历不错

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

但是看了下他的作品

感觉纪录的功能很足

人文的感觉还差了点

另外一个在香港的前辈

从业时间也不短

除了给一些港澳台巨星拍过照

也习惯在自己旅游的时候拍摄一些片子

所以比较下来

香港的那位前辈风格比较讨我的喜

而且关键他自己上传的头像也很有调调

于是就决定是他了

下完单约定见面时间

就开始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提前准备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

Time is money

毕竟是按时间计费的

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问一些问题才行

不然感觉就很亏

最后整理了十来个问题

满怀期待的等着见面的那一天

整体聊天过程还是比较愉快的

但是前辈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咨询

他自己对于时间也没有什么概念

最后聊的兴起

走的时候一看时间居然聊了整整4个多小时

那效果怎么样呢?

首先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多的摄影经验

当天问的一些问题有不少

是形而上的问题

说实话当时找这位前辈的心态

是有点期望通过一次交谈

可以让他在我这张白纸上写写画画

让我可以在起跑线上就跑的比别人快一步

然而最后聊下来

我发现就是因为我问的都是一些非操作层面的问题

导致这位前辈的回答也没有太多可操作性

就好比出去面试

面试者问对方公司你们的前景怎么样?

对方公司回复你我们的前景如何如何美好

也就是说

当你提出了一个比较务虚的问题

那大概率你也会得到一个务虚的答案

所以整场聊下来

感觉好像是有所收获

但是体验并不是特别深刻

其效果会有点类似于心理按摩

回头来看

如果当时我已经有了上万次快门经验

并且也拍出过一些还不错的照片的话

或许当时我咨询的问题

相对而言

也会更深刻

更具落地性一些吧

但是比起这一次看起来不算特别成功的咨询

另外一次和计算机行业的大佬的沟通

收益还是挺大的

虽然是同样的费用

所以

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我和同事关系不错,离职的事能和他说吗?

皮卡是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
因为之前给她做过咨询
所有后来有事没事
她都会找我交(tu)流(cao)工作上的事儿

最近一份工作让她有些迷失:
大部分工作内容都不是她喜欢的
但是她也找不到想做的方向
想换工作也因为疫情的关系进展缓慢

直到上周
她兴冲冲的告诉我谈了一个极品offer:

钱多事少离家近
业务方向也是她喜欢的
我很替她高兴
给她点播了一首《好日子》

可就在昨天
我正如往常一样在河边散着步
她又找到我
因为一个令她举棋不定的事儿
她想问问我的看法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
某天她和组里另外一个
已确定离职的同事聊天
恰好有个和她关系处的不错的同事A路过然后加入了他们
皮卡心直口快
不带半点犹豫的把自己也要离职的事儿给A说了

隔天
同事A的领导B找皮卡谈话了
因为皮卡还负责着领导B的一个项目
所以领导B希望有更稳定的人来负责
想让皮卡跟自己的领导提一下以后不碰这个项目了

皮卡犹豫了

等于是和领导暗示自己要走
不提
领导B又很介意她还负责着他的项目
关键
那个很妥的offer
最终因为薪资问题没有谈下来

事情算是交代完了
而我也已经快走到小区门口了
我的第一反应
是觉得这事儿会不会有点尴尬?
小区门口有卖鸭子的大爷
鸭子们仿佛也看透了我的心事
纷纷应和道:嘎,嘎

我问皮卡打算怎么办
她的想法是
会和领导提一下
如果这个客户在她手上不到一个月她就走了
对客户体验不太好
而且手头有别的项目刚刚开始启动
所以确实不太想耽误领导A那边

而当我问她这么做有啥好处和意义之时
她不响了很久
之后才回我:
好处并没有
意义的话
或许自己可以做一个大无畏的奉献者
成全领导A和客户

听完我沉默了
但是并没有流泪
只是给她打了一个比喻:

你坐飞机去海滩度假
在飞机上你就已经把一套你最爱的
比基尼给穿上了
坐你边上的注意到你要去海滩
而用不了多久
整个飞机上的人也会知道
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
乘务通知大家因为一些不可抗力
飞机必得折返
那这会儿你准备怎么办?

皮卡又不响了
皮卡溜了

可这个事情一直在吸引我的注意
于是在晚些时候
我向皮卡透露了想把这事儿写下来的想法
只是她还没有告诉我接下去的打算

皮卡非常支持并表示:
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了
至于打算她其实已经考虑好了:

先认真完成手头的事
因为刚接手了离职同事的工作
有些东西她也没碰过
正好可以学习

至于领导A那边的项目
该做的还得继续做着
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领导A担心的问题和她的个人述求之间
其实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至于客户
还是会做到有始有终
她觉得自己想多了
客户本身还是更在意事情有没有高效解决
而不是由谁解决了这个事情

回头来看
当时确实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比如领导A找她聊天的时候她可以装糊涂
可是臣妾做不到

总之
在最终离职以前
一切都有可能是变数
只有自己知道才是最好的吧

第一次放生,谈一点感受

普陀山一行给我带去了不少不可言说的东西
回到上海后
下地铁的第一件事
竟然是想要给我经常去的那条大治河放生两条鱼作为感谢
细想之下
这一年他陪伴我渡过了不少时光
写诗
散步
静坐
歌唱
他就像长者一般
静静的看着我
看着人间

我是打算买两条鲫鱼
或者别的什么鱼的
但是我感觉应该是鲫鱼
走到菜场我常去的海产摊位
看了一眼正巧
看到两条
心中暗喜
就是你们俩了

我让老板多装了一些水
顺便加了一个袋子之后便往河边走去
一路上两条鱼显得有些不安分
很躁动
我不知道他们是兴奋还是害怕
安抚了一路

很快就到了河边
今天太阳也刚好
温和而宁静
河神好像是看到我来了
开心的不得了
于在我给鱼拍了两张照之后
便把鱼放了下去

噗通2声之后
我惊喜的发现有一条鱼并没有马上离开
好像在和我告别似的
过了一小会儿之后才沉了下去

等他们完全消失之后
我才猛然发现身边竟然站着一位老人
可能是刚刚过于投入了
我竟然没有注意到他

老人的表情有一些不明所以
但是他也不作声
只是看了一眼我手里空空如也的袋子之后
便走开了

我也朝着老人离开的方向走去
这个时候心情开始变得有一些激荡了
说起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放生
虽然之前听过
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事儿
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
感觉还是很不一般的

首先我并没有某种
慈悲的感觉
也没有优越感
觉得
是我给了这两条鱼生路
我反而感觉到了一种自在和自由
特别是鱼鱼和我告别的时候
那一刻我觉得他是懂的

其次我觉得的心上好像有一朵花开了
缓慢又优雅的开放着
迎着太阳
这种感觉很让人舒适和喜悦

最重要的是
我对放生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所谓的放生
不就是
有放才有生
试问人间多少疾苦
不都是因为放不下三字而起
给别人活路
也是给自己留下生路
这也是世间万千真相中的一个

可世人偏爱负重前行
虽然我反而觉得
轻松上阵才能走的更远


管别人干啥咧
各自安好
彼此不扰
就很好了

不是吗

与大小姐的二三事-饭局

看上的几家店都人满为患
这才选了一家鱼火锅
事后我才知道
原来大小姐每次练完普拉提之后
都需要补充蛋白质的
加上原本就喜欢吃一些豆制品
这种鱼火锅可以说是相当完美了

我们各自聊了许多过去
但是在开始写这个系列的时候
大小姐特意嘱咐过我
不要把一些不开心的事儿记录下来
我从命了
大小姐平时虽然话不多
却也字字珠玑
许多话回头细细思索一番
都能找出其中的某些奥妙所在

诚如大小姐所说
不好的回忆就尘封在记忆中好了
开启某些记忆片段原本就不是一件能够让人愉悦起来的事儿
生活还是在马不停蹄的向前的
我们会拥有怎样的回忆也完全取决于
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当下

行文至此
突然想到一位母亲正重病住院的朋友
他现在天天守在医院里
和我说过不止一次
很害怕知道结果和真相
其实我大概明白他所认为的结果和真相是什么
原本我是想和他分享下我的理解
但很快我就放弃了
以这位朋友当下的状态下
可能多一些倾听
对于他而言已经是一种无形的慰藉吧

那我又是如何理解结果和真相的呢
在我看来
人是没有结果的
死亡也远远不是结果
今世为人
下辈子六道轮回
还不知道是人是马
是牛是昆虫
是鸟
还是修勾勾
只是于现在
于当下
我们以人的形态存活于世间
按佛家的说法
不管我们如何存在
阿赖耶识常驻不败
就像一朵莲花一样
我们是有自主权力
去选择是否用好的营养去喂养这朵花

如此看来
大小姐的叮嘱竟然还带着几份禅意
正所谓见性成佛
大小姐能够通晓这个道理
我想
她应该是对自己比较了解的人吧
尽管
我们相处的时间还很短
而我的推断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这顿饭吃的还挺愉快的
我很喜欢一边看着大小姐一边听她娓娓道来
真实的大小姐还是挺能聊的
和微信后面的那个她派若两人
打车回去的路上
我还和大小姐解释了一番井卦的含义
大小姐听的极其认真
若有所思的样子也着实令我着迷

其实不止是当晚
和大小姐认识之后的许多人生时刻
我都会不自觉的
感谢上苍能够给我机会去喜欢
去爱这么一个女子
我也不止一次和大小姐说过
你是我修炼修来的

具体是怎么修的
道德经七十九章里有讲过这么一句话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答案
或许就在这八个字当中吧

关于平行宇宙的一点迷思

平行宇宙是指从某个宇宙中分离出来,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

之所以想扯点这个
是因为今天午休的时候看了《不能说的秘密》的电影解说
解说人是以悬疑片的视角
而并非以撒狗粮的视角进行解读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提到的平行宇宙的话题
又联想前阵子起看过的另外一部国产电影《狗十三》

的预告片
2个女主在不同的时空里
经历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遭遇
我不禁陷入了一种迷思

而正巧这几天都在读米塞斯的《人的行为》
作者有好几次提到自然法则
其中很著名的一条就是吸引力法则
说白了
就是人生中你大部分得到的东西
都是你曾经想过的:
你想要天堂
天堂就会来
你想要地狱
地狱就会等着你

那么脑洞一下
假设把平行宇宙和吸引力法则
这两者结合到一起
会发生什么?

或许
平行宇宙并不是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的那样
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平行”的宇宙
在同在一个时间维度中
应该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宇宙
但因为不同的想法会造就不同的行为
所以随着行为而来的
就是各式各样的结果

所以大胆一点猜想
或许
人们整日都在两个
甚至好几个宇宙之间来回穿梭也说不定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
当一个人的想法是非常坚定且持久的
那他所在的世界也会相应的稳定
而当一个人想法开始变得很多变
那他所处的世界也一定会紧跟着他的想法进行变化

到目前为止
平行宇宙也只是一个物理学上的猜想
无从考证其存在的可能性
并且我们生活的世界
也有着太多
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的事件和现象

所以当我们正在面临困惑
或者迷思的时候
偶尔开开脑洞
天马行空一下
或许就会收到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去更好的指引我们接下去的路

至少我今天经过这么一琢磨
更坚定了一个信念:
有一个绝对不能动摇的目标
是多么多么滴重要

我相信
力量终究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就让自己
成为自己那个宇宙的造物主吧

退潮~

要生存还是发展?That's a question

前提:

因为职业关系我几乎每天都会浏览V站(V2ex)

(官方说明:V站,V2EX的简称,是为创意工作者打造一个最好的社区,他们在这里可以获得灵感,分享想法,找到伙伴,获得通向目标的加速度。)

主要有这么几个目的:

1:帮陌生网友答疑,提供一些专业领域内的知识

2:挖掘下潜在客户

3:抖点机灵

常去的板块是职场话题

毕竟最适合我发挥专长

偶尔也会去分享创造、自言自语、随想等板块换换脑

但是最近浏览职场板块的时候留意到了一些信号

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写

发现:

1:相比主流互联网公司的offer比较征求意见贴,国企、事业单位的帖子出现频率变大

2:失业贴、无年终贴、福利削减贴变多

3: 出现比较难得一见的失业金领取咨询帖

我觉得这3个点基本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更冷

我特意去翻了下去年此时职场板块的帖子

当时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感受到了寒意

但其实整体上大家的情绪还算ok

只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

不ok的人已经开始变多了

俗话说

雪崩到来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能量其实已经蓄积到一定程度了

明年会怎样?

或许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心里已经有一些答案吧

如果趋势继续照这势头发展下去的话

明年今日V站的职场版面上大家都在聊什么呢?

不负责任的YY下吧:

1:美团和饿了么的骑手offer哪个比较好?

2:分享一点我用失业金理财的经验

3:某市的公租房申请条件是什么?

4:为了省钱不让娃上幼儿园了,有什么自学教程可以分享吗?

建议:

开始重新思考生活和发展

普遍意义上来看

生存是目的

是自然万物得以延续生命的基础

发展是手段

是为了获得更好生存资源的方式

但是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

一定是会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层层相扣

鱼翔浅底

但如果河流是干涸的呢?

鸟食鱼虫

但假如连鱼都看不到?

势头好的时候

大家都在忙着加薪升职

差的时候

缩衣节食降消费则成了常态

孙文曾经说过: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或许在现如今的势头之下

个人认为

把更持久生存当成首要的目标会比谋求更好的发展

会显得更理智一些吧

题外话:

正在失业的朋友不用气馁

尽快解决生存问题

你们还有时间

还没有失业的朋友也不用紧张

未雨绸缪起来吧

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

震惊!写了21年汇编语言的老田离开Facebook的原因竟然是。。。

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和老田是怎么认识的
2011年我给他推荐了一个开发岗
可面试当天他跑错了楼层和别的公司谈笑风生
最后竟然还和HR沟通起了薪水

“一定要见下这个骨骼惊奇的男子”
我对自己说
于是我俩见了一面

之后我们几乎都在网上保持着联系
偶尔小聚
9年间
我看着他从某度离开后去英国开了自己的工作室
随后加入Facebook工作2年后离开
开始全力运营自己的公司

其实他早年挺不容易
刚毕业出来因为大专学历求职屡屡受挫
以至于曾经一度想放下电脑去推销桶装水
幸亏没人买他的水
不然这世间可就少了一个好故事了

计算机入门&结缘汇编
麦:你是怎么从计算机入门一路学到汇编语言的?

老田:早年我对电脑的感觉就是能玩游戏、能打字。而学习FoxBase是我第一次接触数据库,感觉挺好玩的,也很好奇:为什么一条命令行下去,几百条数据记录就出来了?难道这就是编程?后来学了循环,函数,才渐渐有了感觉。可当时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兴趣。

直到我被一个同学用C写的下雪动画惊艳到之后,我开始接触到C,当我把这位同学借我的《TuboC实用大全》后面的例子代码敲了一遍之后,我认定就是我喜欢的,那一年我17周岁。

学了C之后,发现自己对循环,函数的理解变得清晰了不少,就在我觉得C学的没有新鲜感的时候,偶然间我又看到一个同学在阅读一本关于汇编语言的书,于是我请教他什么是汇编语言,他说的也很含糊,只是把书借给了我。书回去翻了几页后我懵了:寄存器、分段存储、数据定义,怎么和C完全不一样?两三天后我就把书还给他了,实在看不懂。可他却建议我好好看一下,说所有的计算机语言到后面都要被翻译成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

于是我把那本书买了回来,整段的背里面的内容。虽然背的时候完全不理解,但当我看到书后面讲解循环的图示,我开始悟了,后来用C编码的时候,发现单步调试到后面突然变成了汇编语言,我竟然能看懂了。等04年大学毕业,我已经足足学了5年汇编。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同事对汇编很反感,很头疼,有些人就转去写C#、Java。而当时的我,就觉得自己跟学了独孤九剑似的,好像还挺厉害,然后这一写就是20年。

国内的经历&对未来的思考:

麦:出国之前你在某宝的工作时间最久,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老田:技术并没有学到多少,相反学了不少应付工作和甩锅的技能(笑)。不过听说了很多资源整合方面的事儿:领导从不同的部门抽人做项目,做完之后就可以拿着结果去邀功。虽然那个时候我并不懂,但是这个经历对我以后创业还是起了点帮助,当然这是后面的事了。

其实那段时间我已经开始思考两件事情,一是程序员的可持续性发展,那年我20多岁,和周围许多大龄程序员都讨论过未来的职业发展,大家一致认为程序员是青春饭。甚至有一些大龄程序员出去应聘还经常被嫌弃,不少HR也会觉得等你30以后有了家庭和小孩,留给公司的时间不会很多,哪像年轻人,如果周末要加班,一个电话过去他们就得乖乖去。所以我开始担心年龄对我以后的影响。

二是程序员的地位:那会儿我就挣1万多,可那些做管理和销售的,收入比我们好太多,领导也更重视市场和销售,觉得项目交付之后,能卖掉就好了。这让我觉得在互联网公司,程序员有点被边缘化,地位很低。

本来我也觉得自己年轻可以先混着,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萌生了像出国的念头:

一个是平时工作的学习氛围。我会经常向周围人请教问题,可是有些人明明懂但他们不和我讲,而有些人懂却没有时间和我讲。所以一开始我只能加一些QQ群去找人帮忙,记得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实在搞不定的问题,群里的一个朋友就让我给他500,他把程序代码例子给我让我交差。但是也有些人给的方案是无效的,而当我去质问对方的时候,他们又会用“这只是设计思路”这样的话来搪塞我。更有甚者,付了钱以后对方就把我拉黑了。

当时我就觉得这可能不是长久之计,可我英文还行,于是就想办法通过一些国外的论坛去认识一些程序员,接触久了之后发现和国内的体验完全不同,比如我在论坛提问,有些遇到过类似问题的朋友会直接告诉我方案,有些人即使不懂但是也愿意和我一起研究,让我感觉这氛围真好。虽然不管在国内国外,在论坛上提一些“低级”的问题,都会受到嘲讽,但是从比例上来看,国外的程序员,乐意和你分享、花时间的人更多些。

这就像一个炸弹,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国内外的学习氛围反差这么大?

这是其一,其二还得从软件本身说起。

比如国内做一款产品,研发、测试要求2个月内完成,而同样功能的产品,国外可能需要5个月。当我们把国外的产品拿来体验之后,发现品质好,bug少。虽然我们做的产品功能也类似,但bug很多,感觉是为了赶工而做的。

可领导觉得2个月时间已经足够,他们会安慰我们,虽然公司也想打造精品,但是市场不等人。所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虽然国外一些产品研发耗时长,可因为出品后品质各方面确实优秀,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很多用户,国内却因为太追求速度导致产品本身质量缺陷太大,有时候很难吸引到用户。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最后是用户的付费习惯。

比如同样功能的产品在国外需要付费,但国内用户就会想办法去使用免费的。所以这就导致某些产品在国内很难推广,但在国外会相对容易点。拿游戏来说,国外用户拿到一款游戏,会先看品质,然后再决定是否付费,如果玩了几个月觉得不好玩就再换一个,对于各大游戏出品方而言,大家都有机会争取用户,竞争相对比较良性的。但是国内可能因为有一些巨头在,哪怕公司费尽心思做了一款产品,说不定第二天就被巨头山寨了。所以我开始思考,会不会是因为商业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用户消费习惯的不同?

所以在一次和我远在英国的外公打电话的时候,我向他透露了出国的想法,他也建议我趁年轻没有负担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并希望我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于是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去了英国。

初到英国&去Facebook工作

麦:可你不是一直在国内工作和生活吗?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刚过去的时候你又是如何立足的?

老田:念初中的时候我成绩很一般,唯独有个英语老师对我很不错,一直鼓励我,为了报答她,我在英语学习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后来还拿过省里演讲比赛的名次,所以我底子还行,而且平时在和我外公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也会用英语交流,所以虽然没出国,我却一直都有使用英语的环境。

外公对我事业的起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帮我搞定了工作签证并给我租了个小房子,于是我便找了几个程序员组成了一个团队。

当时我们一共有四条业务线,第一条接国外公司的软件外包项目。

第二条线是做企业安全,我们准备做的一款产品,叫文档透明加解密,它可以让所有的文件在企业的局域网范围内,对员工可读可写,但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文件就变成了乱码,不过当时产品还不成熟,所以没办法卖。

第三条线,是做渗透测试,反黑客,反木马。

最后一条线,是做游戏的破解,像是Ios和Android的逆向。

所以我们刚开始基本就靠三条线来维持着这个小团队的生存。

麦:可是你一直在写代码,运营公司方面的知识又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而且听起来事业刚起步,怎么还要去Facebook呢?

老田:我曾经也在几百人的技术大会做过技术分享,比较敢说。而且刚毕业那会儿我和几个做销售和市场的同学住一块,平时晚上一起吃饭大家就会讨论各自的工作,比如做销售的同学会把合同带回来让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了差不多3年,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

去Facebook实在是因为生存压力,虽然我们业务线挺多,可业务量很少,为了养活这个团队,我得去找工作。可我的学历在英国不被承认,投了很多公司都没消息,唯独投给Facebook的简历是先被技术领导看到的,所以我才有面机会。

面试过程我现在还记得一些,第一面是用纸和笔写C++的基本代码,语法方面的。

第二面问一些Windows的相关技术,api函数的优缺点等等。

第三面问了我的项目,比如某个windows驱动开发项目,我用了哪些技术。又比如做软件破解的过程中,脱了一些壳,这个壳用汇编语言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绕过的。

最后就是和HR谈薪水,总体上都很顺利,只是最后又因为学历的问题,他们内部沟通了一星期之后才给了我offer。

麦:拿到offer那一刻,你会不会觉得在绝对实力面前学历也没那么重要?

老田: 说实话我能去Facebook工作真的是运气好,如果刚开始看简历的是HR,我可能就没这个机会了(笑)。毕竟欧洲人相对而言更保守的,他们很注重学历,在硅谷那边可能会好一些吧,同一个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下,要求可能也是不一样。

但学历问题一直都困扰我,不光是刚毕业那会儿,就连现在我出去一些接外包项目,如果对方是国内的一些国企,那我根本没法接,还有一些银行项目,学历不够都不让驻场开发。

以前我曾经考虑过再读个本科,可我发现周围不少和我一起工作、学历比我高的同事,他们对程序的理解很浅,知识体系也很模糊,对于原理方面的东西更是提不起兴趣,觉得能用就行。这就让我觉得,工作之后,人和人的差异可能并不在于那一张纸。而现在我年纪大了,也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选择变多之后,也就没再考虑学历这个事了。

麦:能不能分享下你在Facebook的工作经历?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的?

老田:工作流程,工作压力和国内差不多,如果一个项目国内要1个月完成的话,那边可能也就1个半月,但是工作环境比较自由。虽然公司也有一些口号,像是“Focus on impact”,但我感觉公司也只是倡导我们去追求这个目标,并不会强制大家一定要怎么做,整体让我感觉比较自然。我在那里一共待了2年7个月,技术确实有提高的,整个工作体验也很不错,遇到问题的时候,同事会直接把代码给你,更有一些热心的同事,会直接来你的工位来找你,这种交流过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走的原因也很简单,工作太忙以至于分不出太多精力给自己的公司了。

麦:创业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怎么熬过去的?

老田:2011-2014年,我们的软件产品没成型,外包项目挣钱也少,过的很艰苦,但是幸好团队很稳定,都觉得能看到未来。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文档透明+解密这款产品出来后才好转,再后来渗透,测试,反黑客的项目需求变多了,可能是因为企业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吧,总之,是时候到了。

不过这些年做下来,总体上还是感觉项目并不好接,一方面英国的软件行业不是特别发达,另一方面,欧洲人有一种优越感,他们并不是很喜欢和黄种人打交道。而且欧洲很小,每个国家都有本土的商业保护政策,比如你在英国做的产品,拿去西班牙,意大利可能就很难打开市场,所以我们就只能做少数几个国家。

麦:我看到不少程序员有过这样的想法:在一线工作几年后回到二线,或者老家,找一份凑合的工作,再接一些外包为生,今天听你这么说,我觉得现实好像并不乐观。

老田: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有过类似想法,那会儿我在福州,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月供,就想着等我30岁以后干不动了,随便找个公司上班,挣点外包钱,一年十万后半辈子也足够了。直到我和国外的程序员接触以后,特别是出国以后和他们一起工作过之后,当我看到他们的工作状态,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无私分享,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想法,觉得太消极了,于是我告诉自己,以后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工作,我一定要多一点热情。

麦:有不少人出国的动机是移民,但我觉得你的动机很纯粹,是带着很多疑问出国的:国外的程序员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我们的付费习惯如此迥异。所以事到如今,你觉得你找到答案了吗?

老田:说实话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出国后我发现自己确实更喜欢和国外的程序员一起工作,可能是国外的人都比较直接?而工作上的这些互帮互助,我猜也可能是因为国外的程序员工作强度没有那么大,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帮你解答问题,如果他们也搞996的话,我想他们也很难挤出时间。(笑)

至于付费习惯,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国外的用户很看重品牌,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买单。另一方面或者是因为商业环境的不同,国内不少公司都习惯用抢市场的方式推产品,用免费的产品先留住你,再慢慢“培养”大家的付费习惯,而国外的公司就跟我之前说的那样,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打磨产品上以确保出品质量。

不过这些看法也只是基于我的当前经验,我还在创业的路上,或许过一阵子我会有新的理解吧。

麦:你对现在的状态满意么,有没有更大的野心?

老田:还挺满意的,野心也是有的,只是当前因为疫情影响项目不多,而且我的纯软件产品也只在国外推广,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做大,等机会吧。

后记:

临别之前我问他

能否在这篇访问中称他为老田

他朝我笑了笑,道:

以前大家都管他叫小田

怎么突然就老田了呢?

我没有作声

只觉得这些年下来

他已经享用了一个足够丰盛的人生了

应该,够得上那一声“老田”吧

原创扶持

用心生活还是用脑生活?思考了一年后,我决定选择前者

用心生活还是用脑生活?
其实这个问题源于去年
一次和朋友之间的闲聊
当时我被问到了一个看似直击灵魂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如何用心生活”?
因为在他们看来
我好像一直在用头脑生活
用各种范式武装自己
我自己也不避讳直面他们的质疑
因为我确实一直在马不停蹄的给自身安装软件

但就像成龙大哥接洗发水广告的时候说的那样
面对质疑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因为我这样生活也没啥问题嘛
我能使用各种工具
去应对工作和生活的难题
我的工作还ok
我也一直有在成长
生活虽然不算特别好吧
但至少也不算糟糕

但我又确实很在意他们的拷问
态度也从拒绝 慢慢转变为想要去理解 他们所谓的 用“心”生活到底是什么回事?

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题
某度不会告诉你
google也不会告诉你
因为你会看到千千万万的答案
有人会说
用心生活就是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也有人说
用心生活就是给世界带来价值
更有人提到

是一座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的宝山
用心开采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真的很南呐
看起来每个人对生活都可以有自己的诠释

于是乎
从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开始直到今天
已经过去了快1年
我迟迟找不到答案
偶尔这个问题会在我的生活中冒个泡
但是很快又沉了下去

于是乎
直到今天
在和一个新认识的朋友闲谈的时候
我好像突然就都想明白了
如梦初醒

朋友是这么说的:
我们都那么熟了
你没有必要用你对待工作的的态度
来对我
或许偶尔一两次我觉得还ok
但是时间久了
我怕我会慢慢屏蔽

那去年的那位朋友是怎么说我的呢

我觉得你要好好爱自己
没有这些头脑的利剑作为防备
你也能活下去
而且活得更好

是啊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
我好像一直都在顽固的坚持用工作脑
去同时对待工作和生活
好像从来不知道应该如何真正用心去生活

虽然领悟的时间有点久了
但是此时此刻
我已经知道我应该做出改变了
再也不能用我的工作脑去教我如何去生活了
虽然它会让我有安全感
但这种理性也会让我和其他很多东西隔离开来
我应该把心勇敢的打开

想到这的时候
我竟然莫名的生出一种感动
可恶
我的眼角竟然湿了

尽管暂时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开始
因为有那么多人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
那我的呢? 或许前几天看到的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说过的那句
I am not here to play somebody else’s game
于我也是某种启示把:

既然不想活在别人的游戏里
那就创造自己的游戏吧

后记: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感谢生活能够给我这些经历吧
我会珍惜并善待的
然后
还要感谢那颗远道而来的陨石
毕竟没了恐龙。。。
才能有我们人类的今天

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概念: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和平的沟通方式

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的特点?

1:表达观察结果而不评判
2:表达感受
3:说出需要
4:说出期待

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场景?

生活、工作

任何你能想得到的需要沟通的场景都适用

正文:

为什么我觉得现在学习这个会很重要呢?

主要原因还是焦虑

不管是自发焦虑也好

还是被贩卖的焦虑也好

焦虑总会让人觉得不踏实

那踏实又是什么?

踏实就是踩在地上的感觉

所以焦虑使人变得像一个飘在半空的气球

一触即破

许多时候一些不那么好听的话

就会成为引爆气球的那个导火索

不妨回忆一下

你周围是否围绕着许多类似的气球

亦或者

你自己本身是否也是这么一个气球呢?

暂且不提那些焦虑文

要知道言语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伟大鲁米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

大意就是:

一口泉眼不会同时涌出甜的水和咸的水

很难想象

我们的舌头就和这口泉眼一样

甜蜜的、恶毒的话竟然出自同一个地方

或许你之前也阅读过许多关于沟通技巧方面的书

但是请相信我

非暴力沟通所提供的工具

其能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很巧的是

我在第二遍阅读完此书后便有了一次小小的实战经验

跨年的时候我约了一个朋友撸串

酒过三巡

不知怎地

就谈到了她自己最近有感情方面的困扰

说和一个男生有一句没一句的聊

但是最近被冷落了

想给对方发个消息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很纠结

听完我判断下来她对那个男生还是挺有好感的

于是我就想把她当成一个现成案例来研究下

根据《非暴力沟通》的要求

我放弃了给出任何建议和判断

只是倾听和观察

原来她一个人从异地来上海生活

还没有习惯

接着又遇到了这么个男生

聊到这的时候我大概得到了初步判断

于是我就开始发问:

你是不是很需要一段亲密关系?

听我这么说她马上楞了一下

然后非常肯定的回答我说“是”

因为我听了半天

始终get不到她的点

就好像一个人在你身边溜冰

但是你不知道她想溜到哪里去

所以当她回答我“是的”的时候我又问她

为什么你觉得现在亲密关系对你而言特别重要?

接着她就跟我说了一些她的个人家庭和一些成长历程

随后我才明白她成长的一生

亲密关系一直有伴随着她

所以当她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

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人去诉说

但当她来到陌生城市后发现周围没有了这样的人

然后正巧又出现了那个男生

于是才有了她如今面临的纠结

所以她对亲密关系的诉求的本质

其实是希望找到一个树洞

明白了这个问题后

我又问她

既然你是希望有个人可以当你的树洞

你一定需要从爱情里找吗?

这里也有一些你新认识的朋友

他们就不能作为你的选项吗?

友情也可以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来源呀

你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还是我全都要?

短暂沉默后

她说她得先思考一下

这时我跟她坦白

我说我刚刚运用了一点点《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看她一脸懵然

于是我大概和她介绍了下这本书的情况

以及为什么最近我开始重视起这本书来了

我和她提到了最近的外卖小哥杀人事件

和医院割喉事件

我说以前环境还不那么差的时候

大家虽然焦虑但是看在钱的份子上还能忍忍

现在环境不太好

钱也不好挣了

这不就更焦虑了嘛

某些事

某些行为

甚至是某些话

都有可能会成为触爆气球的那个点

学习非暴力沟通

首先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柔软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对方说出需求

让对方也变得柔软

我给她举了一个书中的例子

是关于一位学习过非暴力沟通的女学员

在面临被强奸威胁的时候

如何通过使用该工具

以损失一些钱财的代价换取了人身安全

说完这个故事后我从她的脸上读到了四个字

难以置信

她当下立马决定也要去读一读

所以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次学习、反馈的过程

让我觉得如果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沟通艺术

这个世界不就是会更加充满爱吗?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并尽可能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

要相信

你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

通过改变你和周围的关系

来改变这个世界的

退潮~

谈一点最近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趋势和其他

也许是我比较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的关系
最近突然发现这些客户的需求开始变得出奇的一致: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招聘只是能把工作完成的人
而是需要能够把工作尽善尽美的完成的人
并且有可能的话
还希望工程师有点灵性
有点创造力

在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
他也觉得现阶段
比起程序员(programmer)
现在企业会更需要工程师(engineer)

那这两者会有差别吗?
一开始我倒真的没反应过来
但是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我还是好好查阅了一些资料
探究了下这两者的区别
有兴趣的朋友去google下
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只能说
确实是有差别的

想到这些年来
从码农到程序员
再到工程师
企业的用人需求其实一直在拔高
或许
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相关职业自然迭代与进化的结果吧
而软件行业由于其进化速度特别的快
所以当变化来临的时候
会更加让人措手不及

又想起之前Deno发布的时候
茫茫多的程序员涌向github提issue
吐槽学不动啦之类的

倒是无需去评价这个行为本身的对错
虽然我个人并不特别赞成这种行为
但是这恰恰也反应了多数人
普遍处在一种焦虑和不安全感之中

只是
这个行业确实是需要不断的学习
才能完成自我进化的

虽然我不是软件行业的直接从业者
但是也算一个近10年的见证者
学习能力毫无疑问
是这场职业马拉松重要的助动力之一

放弃了学习力和创造力
等于是放弃了这个职业最有力的两门武器

或许已经有朋友看到这里的时候开始吐槽了
“我周周996,哪还有时间学习,更别和我提创造了”

这看似是一个死循环
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工作中
多加入一点思考和总结
我相信不用多久
你自己就会主动去寻求破解之道

如果你做的足够多了,请留点时间去思考;
如果你思考的足够多了,请留点时间去做

借用曹操的一句诗: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虽然这句讲的是人应该保养
才能长寿
但是我觉得把这句放到职业生涯中
也一样适用:

人的职业生涯的长短
不应该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
也一定可以在一个职业上长久做下去

市面上不搞996的公司也有不少
像我现在接触的基本上都是不搞996的企业
之所以我会偏好与这样的企业合作
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我觉得
一个宽松的环境是可以为学习和创造
提供充裕的空间和氧分

或许看到这儿又会有人质疑了:
我虽然很忙很累
但是我也能抽出时间学东西
你可不要来忽悠我lol

话虽没错
但是我这有两句话送给有这样想法的朋友:

第一句:
身体负债和技术负债一样
最后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状态回馈给自身

第二句:
追求稳定的常态才是王道。

通俗点来说:
如果一个事情没有长期做的价值
那就可以考虑不要去做
甚至少做

996 你应该抗不了10年
即使能抗得了10年
那下个10年
再下个10年呢?

所以没错
我这边现在就有提供一些不加班的工作机会
要求就如文章开头所说

能尽善尽美的解决问题
有灵性
有创造力

如果读者朋友觉得自己合适
欢迎来试试
可以后台留言
或者通过lietoumai[at]qq.com联系我

看了一场脱口秀,有了一点想法

没有看过talk show的朋友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

Russell Peter以及Louis CK两位大佬的表演

我喜欢上这门艺术也上因为托了二老的福

国内也有类似的节目

某脱口秀大会嘛

但是看了几期之后

没能坚持得下去

因为我觉得

原本就是一场

大家聚在一块儿乐呵乐呵的事

非要做成比赛

一件开心和放松的事儿

非得加入“紧张”这一元素?

感觉有点维和

另外还有那尴尬的硬广

就不提名字了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搜一下赞助商的官网

这设计风格简直亮瞎眼

让我不得不高度怀疑

该公司的设计师

和海南某椰汁企业的设计师

是同门师兄弟

言归正传

上周六看完现场表演之后

我只有一个感受:

不去现场

还真不能感受这门艺术的精髓

因为你不光会被演员逗乐

也会被一些观众的反应所感染

然后根据爱因斯坦的

笑是会传播的这一理论

你也就跟着一块笑了

所以

如果你觉得你是一个笑点很低的人

预算也有限

看不起某麻花

那就去看一场脱口秀吧

几十块钱一百来块钱的门票

买不了吃亏

虽然有可能买到上当

毕竟几十块钱的演出

你说是不是?

如果你和我一样

是一个笑点很高而且又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更应该去体验下了

理由有三

一:

逗笑一个笑点很高的人是不容易的

如果你笑了

那这真的很值回票价了

二:

不少脱口秀是会带一点黄暴的内容的

看完之后狠狠的批判一番

这种精神上的胜利

相信也是会可以给人带去愉悦的

在观看演出之前

我特意去网上搜了一些

关于脱口秀创作方面的文章

毕竟我还算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

我得知道在演出中

我可能会经历些什么

看了一点才明白

原来搞笑也是有套路的

有本叫《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的书

还是专门讲这个的

说其实笑点的核心就是预期背离

那何谓预期背离?

就拿书中的段子做比方好了

40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深爱着同一个女人。

如果被我老婆发现了,她会杀了我的。

这就是预期背离

我平时也会时不时的说一点冷笑话

有时候还没讲

自己就会先笑起来

但是我确实也从来没有去好好研究过

这种好笑到底因何而来

某位禅师曾经说过:

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

就是为了寻求快乐

这次看完表演

再看了一点那本书

倒是激起了我的一点兴趣

或许我也可以试试写写段子

为人间增加一点快乐?

与大小姐的二三事-井卦

人和人的相遇就是创造回忆的过程
如果不能给出最好的回忆
但是至少
�也不要留下什么糟糕的回忆吧

开局是梦幻的
尽管也发生了一些波折
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
因为事态正在发展
所以才会有波折
并且
确实也是因为实在有点好奇于这段关系
所以用刚学的梅花易数
占了一卦
卦的结果是井

上上卦

何解
首先从主客关系来看
双方都很强并且强的领域各有不同
可又因为井的位置是不变的
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井永远在那里
搬不走
挪不开
人来人往的时候
大家会惦记着这口井
而遇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

自然也会被渐渐荒废

所以井卦的启示在我看来
就是不管是在任何年代
任何时候
双方一定要共同维护好这口难得的井
多为她添砖加瓦
如此
才会有恒久美味的甘泉以供享用
更何况是两个强人
维护起来会更给力一些

至于强弱关系
我是这么理解的
大小姐的家境比我家的要强很多
学历比我高
挣的比我多
人长得也比我好看
所以在这些维度我确实也没法和大小姐比
但是我也有我强的地方
如果让我自己夸自己的话

我是一个信念非常强的人
人也比较皮实
并且除了应试
对从周围的环境和人身上学习的能力也很强
与此同时
或许是因为有过心理咨询方面的创业经历
再加上我是双鱼座
我对人的情感和情绪的感知能力特别强

这么一比较的话
我会觉得大小姐的强是一座山
稳固而不可撼动
我的强是一条江河
涌动且奔流入海

瞬间想到老子说过类似
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
这样的话

一琢磨
感觉我是不是还强那么一丢丢呢
嘿嘿
没办法
有时候就是挺臭屁的呢

记录三件和生死相关的事儿

关于灵魂、上帝或者生命、死亡这样的主题
不会有人再能发表出崭新却又真实的见解
或者真实而又崭新的见解了
                                     —约翰逊博士
 
约翰逊博士的话听起来像是在劝退
可我确实也没想着发表一些新的见解
只不过有这么三件和生死相关的事儿
于我当前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便想记录下来
仅此而已

死神曾经与我擦肩而过
 
很小的时候我是住乡下的
乡下就会有菜地嘛
农民为了施肥方便
往往会在菜地里建一个不大不小的肥料坑
 
有一回我和一群小伙伴出去玩
因为那会儿太小了
腿也很短
所以我就落在了后面
当时光顾着追上他们
没留意脚下的路
一不留神
我掉进了一个坑里
 
那会儿是冬天
我穿着厚厚的棉袄
想爬出去却发现使不上劲
身体特别沉
想喊可我当时害怕极了
一点儿声音都出不来
我只能死死的抓住边缘
眼睁睁的望着小伙伴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
 
我也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只是一边害怕着的同时
一边尽量不让自己掉下去

或许是老天暂时还不想收我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

正巧有个大叔骑自行车下班路过
他看到了我
 

别动

大叔朝我大吼
然后火速向我急奔了过来
随后一把将我捞起
 
刚被救上来的时候
我还是有点茫然的
只觉得他翻身下车一路奔袭的样子
好像有点帅气
 
随后我被送回了家
为了表示感谢
我妈给大叔送去了一只老母鸡
 
曾经一度我是相信父母跟我说的
我是被他们在路边的篮子里捡到的
要不然
我怎么就值一只老母鸡的钱呢
 
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对大叔我永远心存感激
后来每次遇着他的时候
我们会很有默契的相互投以微笑
仪式感十足
 
再后来大叔过世了
听到消息我也着实难过了好一阵子
我想如果真的有天堂

他一定是去了那边吧
 
明天和意外都在等着敲门
 
第二件事发生在15年的夏天
临睡前刷新闻
我刷到了天津爆炸的消息
我反反复复的看着火光冲天的场面
一遍又一遍的
感受着视频拍摄者的恐慌
然后我失眠了
 
我会想到那些因爆炸而永远睡去的人们

他们何尝不像我一样
说不定那会儿也正躺在床上刷着手机
想着明天的工作
想着周末该去哪里玩
吃什么

可毕竟
他们再也等不到明天的日出了
 
我又想到自己
如果当时我也住那儿
或许在一声巨响之后
我应该也

不敢再往下想了

到这儿的时候

人整个就都已经被焦虑攻陷了
思绪更是变得一片狼藉
无从收拾
 

直至凌晨3点多的时候
一个念头猛的击中我
这才昏睡过去
 
活到
就是赚到

         
总有一些相逢注定会带来羁绊
 
第三件事和工作有关
我曾经给一企业推荐过2名销售人员

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
其中的一位Z小姐找我闲聊
于是我也顺道问起当时推荐过去的另外一个哥们

D先生最近怎么样
 
可Z小姐告诉我
D先生之前在一次下班路上出了车祸

人没了
公司组织募捐
她还捐了点
 
人没了吗?


时间在我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凝固
我也被记忆之潮汹涌的推向
第一次联系他的那个下午
 
虽然我们是通过电话交流的
但是我能够感觉到
他和我接触的大部分销售都不一样
很诚恳的一个人
讲话也特别温柔
简历写的很简单
但是过往经历其实很有亮点
一番修改推荐之后
他面上了
 
可如果当时我没有联系他
他没有去这家公司
也没有走那条路上下班
是否就能避免这一次意外
 
我向Z小姐表达了我的自责
Z小姐却安慰我
即使不是这一次
他也会因为别的原因离开
逃不掉的终究躲不过
 
真的
躲不过吗?

想起他入职之后没多久还特意向我表示感谢
谈论起公司怎么好
Z小姐怎么有趣
可现如今
当我再忆起这份感谢
竟觉得重若千斤
直压的我喘不过气来
 
在这之前
我绝对不会想过
会有这么一天
我的工作竟然也与生死发生了交汇
 
活着在上
死亡在下
可活着的人又该如何去谈论死亡呢
唯有敬谢不敏
 
如果说小时候的遭遇
让我庆幸于活着就是恩赐
天津的事让我开始思考
Living for today
那D先生的车祸带给我更多的
则是对工作的反思
 
看起来
这种对他人职业道路产生干预所带来的后果

好像也并不是完全能为我所承受

 

我也质疑过自己
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
毕竟只是个例而已
我无法确定
只是隐约觉得
对于工作或许我应该更多一份敬畏
 
于是后来
我开始改变我的角色
从一个建议者变成一个支持者
我开始去关注他们本身的想法
开始去相信
他们自己是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的


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无法评估
建议对他人的影响
并且去预料当建议被采纳之后
随之而来的行为后果
 
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感觉我整个人都自由了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一时的答案或许比较容易获取
可当新问题再次发生的时候
我们又该从哪里去获取答案
难道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外部的指引
有没有一种方法
能够让人们充分按自己的意志
听从自己心里的声音去做某一些决定和行动
 
这个疑问直到

我接触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
卡尔罗杰斯的著作
以及追随他的弟子
克拉拉·E·希尔的助人理论之后才得到解答

克拉拉·E·希尔的助人理论:

通过鼓励对方主动说出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当下的状态
倾听并引导对方的思路
以及通过适当的提醒
使其能够注意到自己忽略掉的资源和优势
最终达到提高对方自主决断及行事能力的目的

好似一场久别之后重逢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理论
于是我开始学习并且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的加以应用
没想到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
每每聊完听到对方和我说

我感觉轻松多了
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会由衷的替他们高兴
我想
他们已经开始掌控起命运之轮了
 
所以现如今
当有朋友问起起我现在的工作
和之前做的有何不同的时候
我会这么来概括
 
以前的工作
是信任换取成交
现在的工作
是信任换来倾诉
 
遥想十年前
那会儿我觉得内向者没有太多的优势
所以毕业之后便想去做一份
让自己可以变得外向一些的工作
谁能料到
历经种种
生活的圆圈还是将我兜回到了我启程的地方
我好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话不用很多
专心听别人说就好了


我想
如果时光能回转到十年前
当我遇到那个眼里充满着迷茫和不安的自己

我可能会走上前去和他拥抱
并告诉他


最终
我还是做回了我自己

我的咨询经历之个人职业篇

2017年的秋天
我陷入了一个思考之中
到底要不要学一点开发技能
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个行业和职业

我始终处在犹豫之中
下不了决心
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文科出身
应该不太行
另一方面不知道学了到底有什么用
想去linkedin上看看有没有计算机背景的猎头聊聊
有一些但是猎头从业时间久的并不多
偶有一两个老猎头
但是也都是或者开了公司
或者在做管理
真没怎么见着工作多年还在一线奋斗的

所以就想着要不找个业内人士聊聊?
于是又想到了某平台
却找不到特别合适的
正当没有头绪的时候
有位大神W出现了
江湖称这位大神为X神
该大神有开发出自己的语言
并在当年在Google实习期间写的某个服务
直至今日还在被Google所用

W的博客我基本上每一篇都拜读过了
虽然有些文章观点偏激但是还比较对我胃口
那个时候真的会有点崇拜他
而某天正好看到他出了一篇博文
说是可以做一些付费咨询业务
于是就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他发邮件了

邮件内容比较简单
说明了下自己是做什么的
然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即作为一名猎头是否有必要去学一点编程技术
然后交代了下自己的底子

W回复我的时候我还是特别激动的
感觉自己第一次离某度百科的人物这么接近

他问了我几个问题
然后给我报了价

当时我的预算其实是有的
但是当我拿到价格的时候其实还是觉得
这有点实惠啊

马上某宝走账过去
然后等待他的回复

隔天收到了回复内容
他不建议我去学习编程技术
其陈述理由是基于他自己和猎头的接触经历

他聊到了几次他个人感觉比较受伤的经历
听下来
基本上就一开始猎头和他接触的时候都非常的热情
也会做一些推荐
但是一旦没有消息
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所以W提出的不建议我学编程的建议
让我永生难忘

“作为猎头
只要假装对求职者很热情就好了“

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他说的话
我完全可以想象他这说的时候
内心得是有多受伤

然后我开始慎重考虑他的建议
毕竟大神么

其实直到那个时刻我还是在他的光环下思考
但是经过冷静分析
待光环退去之后
我心中的答案也慢慢呼之欲出

首先W给的建议
本质上我觉得并不适合我
首先诚实的说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冷静
偶有热情但真的是比较偶然
所以他建议我”装作很热情”

说实话
让一个成年人去做一件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本身就很难
更何况是自己的职业
在我的观念里
务实理应大于务虚
务虚虽然在某些时候有必要
但是我不认可把务虚作为工作中的主基调

所以很快我就先否定了他的这条建议
然后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要不要学编程?

如果大神都没法给我答案
那我应该去哪里寻找答案呢?

然后在接下去的几天
我开始疯狂google
搜索一些学习完编程之后好处都会有啥
渐渐的
当我发现学编程没有坏处
并且周围的一些工程师朋友也鼓励我学习一下之后
我终于做了最终的决定
学!
最终才有了自己近小半年的python学习经历
虽然最后学到数据库的时候放弃了
但是也得益于这小半年的学习
确实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职业人群和行业

所以当我把向W咨询的经历
和向那位香港摄影师的经历放一块比较之后
我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向香港摄影师咨询的时候
我的状态是一片茫然
就像我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
我提的尽是一些比较虚的问题
而对方给我的尽是一些比较虚的答案
让我产生了一种心理按摩的感觉


向W咨询的时候
其实我心理是有想法和可能的答案的
但是我自己并不能确定
我找W
其实也是想从不同的人那里
拿到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
虽然我起初也是抱着寻求答案的目的去的
并且尽管没有拿到我想要的
但是却反而让我的自己的答案变得清晰

所以无论是从我的被咨询经验
还是咨询经验来说

当咨询者自己内心已经有一些想法和方向
但是还没有完全下结论的时候
去找业内人士咨询下
这个时候的收益是比较大的

而如果自己本身就处在迷茫期
并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答案的时候
我会更建议自己先试先实践
因为很多想法
哪怕现在不去尝试
压抑着
到以后可能还是会想着去试试
咨询师最大的功能是引导和给与差异化的信息
进而可以启发咨询人
而不是直接替被咨询人来规划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只要不涉及到大是大非
勇敢去尝试下又何错之有?

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鼓励大家自己先去尝试
大胆的成为个例
而不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案例

当遇到转折
面临选择的时候
这个时候再来寻求咨询
也许才是最佳的时机

兄台别跳槽啊,来来来,我给你推荐一本书

这是一篇短博
写下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下
遇到困难不要轻易说要换工作
有些问题其实是不用通过换工作就能解决的

以下内容为聊天记录
一些敏感信息已抹去
人物介绍:
Z是被咨询人
M是我

背景介绍:
Z是我认识好一阵的朋友了
但是有段日子没有交流了
那天晚上我登QQ换签名的时候
Z突然找我说有问题要交流下
然后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首先:这很不公平
Z:我去了X公司了
M: 你是才去?
Z:去了2个月了
M: 哦,我有个朋友,L恰好也在,你认识不?
Z:不认识
M: 哦,我现在招聘做的不多
感觉互联网红利要么了 现在转型做面向年轻程序员的咨询工作
Z:(惊呆了表情)
M:是不是很意外,上来就推销业务,哈哈哈
Z:有点
M:没办法,得靠自己
好了好了,你自己知道就行了
你最近做的还好?
Z:小公司半年,来X公司2个月
M:哦,2个月那还在试用期了
Z:恩
M:现在做啥业务?
我现在不太确定,X公司除了主营业务,还在搞啥
Z:小打小闹,搞点创新产品,和主营方向差不多
M:啊,我知道了
之前好像听说过这个部门
这个部门,个人感觉好像也不是很稳固
有点创客工厂的感觉
一个项目起不来,就马上再来一个
Z:是的,很坑
M:(哭笑)表情
Q公司也是这个模式
不停的孵化
大家永远都奔跑在创业的康庄大道上。。。
不过现在这行业找稳定团队也不太容易
你懂的
团队稳定意味着人员稳定
Z:感觉没啥技术提升
M:提升看课外吧
忍。。。
环境越来越差了
多提升提升自己
随时做好跑路的准备
Z: 帮我找下家可以么?
M:今年很难
而且你本身年限也不够
Z: 好吧,忍
M: 反正做两手准备,等意外发生了才不会手足无措
Z: 好的
M: 而且你现在往外跳,也跳不了很高
Z: 目前加班的话也就XX(待遇)
我想要平台
钱不是第一位
M:go的机会比较有限
而且那些大平台也不看语言的
还是看项目的
Z:是
好的项目重要
我这项目不行
不想写业务了
M:淡定
即使你有想法
也应该想好了再走
看准了再走
Z:能力达不到还是
M:知道差距在哪里吗?
Z:哪里?
M:。。。这不是我问你的么(捂脸笑)
Z:差距就是周围同事能力吧
M:。。不是
你离你要去的地方
去的那个点
差距在哪里
Z: 差在项目和基础
M:哪些不用通过换工作也能提高呢?
Z: 基础
M:所以你不是有答案了么
Z:OK 厉害 不收费么?
M:你愿意给也行,哈哈哈
不给也是你的自由
我很佛系
Z:好的,不过最近没钱,表表心意
M:(苦笑表情)好的,谢谢,我也没钱。。转行穷三年
你觉得我的建议有价值就好。。
Z:有 昂 哈哈哈
M:好的,以后周围遇到有同样困扰的
可以把我推荐给他们

然后就聊了一些关于我转行的想法
想起好久没交代博客了
就突发奇想打算把这段聊天内容贴出来
其实Z的情况我之前也遇到过不少
就大家觉得手头项目不行啊
要找好平台啊
确实有不少像Z一样的同学
满腔热血的想跑路
但是在我看来
有不少问题是不一定只依靠跳槽来解决的
人生选择也永远不可能只存在Yes Or No的选项
停下来思考下
是否会存在抛开Yes Or No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呢

有本书就是专门介绍这个思维方式的
就叫做《第三种选择》
作者是史蒂芬·柯维
这本是作者继《成功人生的七种习惯》之后写的第二部书
是一本关于思考、方法论的书籍
我自己看下来感触和收获还是挺多的
当然看书这个事如人饮水
个中体会还得待诸君读过之后才能探究一二吧

与大小姐的二三事-初见

在决定是否见面之前
大小姐想先和我视频下
约定好时间之后
她便急匆匆的往家的方向跑
一边跑一边还和我汇报

我到小区了
我到家了
我进自己的房间了

当时就觉得
真的是很可爱的女孩纸耶
而这一系列的表现也更加重了我的好奇心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子

嘟的一声之后
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了
只见大小姐笑意盈盈的坐在那一头看着我
给我的感觉
是婉约中带着可爱
可爱中带着甜
并且视频里的她
也比照片更显灵动

我已经记不得当时聊了点什么了
反正就东扯一点西拉一点
大多数还是和工作相关吧
可大小姐在那一头听的好像就很津津有味的亚子
时不时的
还会捂住嘴咯咯的笑
搞的我也是比较懵
因为我很确定我没有在讲笑话
莫非
是我一本正经讲话的样子就真的很搞笑

聊了大概有七八分钟
最后大小姐小心翼翼的问了我一句
我们明天还能见面吧
我愣住了
不是吧
芥末可爱的姑娘
我说不想见那我真是瞎
这个问题
应该由我来问才比较合适嘛

反正确定第二天下班之后就要见面的我
当晚几乎就没怎么睡着了
隔天差不多也是五六点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醒了
说实话
心情还是蛮激动的
毕竟接下去要迎接的
是时隔如此之久的
正儿八经的约会
并且是和这么可爱的心动女孩

大小姐说喜欢天蓝色
所以头天晚上我特意去优衣库买了件衬衫
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担心颜色买错
还开了某度查了一下天蓝色究竟是什么色
揣摩对比了很多颜色之后才�选定了一件
甚至买单前我还问了下收营员
这是天蓝色吧
直接把对方搞懵

回忆里
我好想从来没有如此小心翼翼的买过衣服
和之前那个
只要衣服摸起来
看起来觉得合适甚至都不一定会试穿的我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
因为
我心里也清楚的很
这一次
很重要

于是乎
准备工作做的都差不多了
这衣服也买了
胡子也剃了
鞋子也擦了
万事俱备就等着第一次亲密接触了
而每每想到大小姐说
可以牵手手
就会有一种幸福眩晕袭来
这种眩晕让我沉迷
也让我更加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大小姐的芳容

我来了
大小姐
久等了

代码和媒体一定会是当代新富的杠杆

晚上约了个一个工程师朋友恰饭
从广告系统聊到自动驾驶
最后朋友提到了一个概念
Top-5

确实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听朋友解释了一番之后
觉得不过瘾
于是就去某度搜索了下相关内容
想深入了解下这个东东

搜索结果把我引向了CSDN
兴致勃勃的打开之后
怒了
网站把内容全部隐藏了
留下一句
“APP打开,阅读更顺畅”

在前几个月我确实还下载过CSDN的APP
那会是因为我想联系一些写博客的up主
也是像今天这样
当我想做下一步动作的时候
网站恰如其分的卡在了那里
那会的感觉其实和今天一样
觉得自己被绑架了

于是非常不情愿的下载了app
但是发了私信之后看没人回
用不了多久也就卸载了

今天又看到这个提示
不禁再一次的
怒从心中起:
哥不看了
爱咋咋地!

但是冷静过后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CSDN是如何沦落到这一步的?

其实这个行为也不难理解
网站肯定是希望把用户往移动端引的
CSDN也好
或者某评网站也好
但是这种赤裸裸绑架内容创作者的行为
创作者们是否会答应?

很无奈
他们不答应也得答应
因为网站对于所有的内容都是拥有最终解释权的
但是不管一个创作者的写作本意是什么
分享和记录一定是主要动机
所以我相信没有一个作者会乐意看到
自己的文章会被网站用以“绑架”用户行为吧

最近有词经常被人提起
叫做“私域流量”
就是说大家越来越重视建造自己的流量池
我相信其目的
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像我今天遇到的情况发生
所以我隐约感觉到
平台和创作者的地位在日后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硅谷的投资大拿
Naval Ravikant曾经说过
代码和媒体是无许可杠杆。
它们是当代新富的杠杆。
可以让你创建的软件和媒体在你睡觉时仍然为你工作。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就非常赞同
而今天的我愈发深信
当5g、6g降临
当网速趋于无限快
当我们接触信息的渠道趋于无限多
人们对于劣质内容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
而优质的内容创作者的地位一定会比今天更高
尽管我也会担忧
对于内容创作者的CTRL也会愈来愈严

这几乎就是可预见的
然而这肯定也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拭目以待吧
退潮

给一位程序员小哥的回信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受一客户委托
帮忙物色写Scala的同学
然后我便找到了J君
给他发了邮件之后不久
我收到了他的回信
他现在做的挺ok
也没有考虑新的工作机会
但是他给我留了个问题
鬼使神差
看到他的这个问题
我竟然有话想说

来信:

Hi Mike, 是的 不太会考虑新机会,好久没用过scala了,现在做OLAP,平时有时间会研究rust,和开源的一些rust项目。 你对rust在哪些方面的发展比较有信心?大数据、分布式计算还是区块链又或者其他,最近打算深入研究NearProtocol。

交个朋友。

回复:
关于您提到的 “对rust在哪些方面的发展比较有信心?”

我想从不那么technical的角度去讲讲我的看法

和程序员打交道了快10年了
接触过各式各样的语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也在追逐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语言
毕竟这关乎我的饭碗lol

当年海量p2p公司起来又倒下
证明了其实php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那会很多p2p公司的网站都是用php写的,phper的身价拔的很高)

14年接触到了go(其实同年也接触到了rust)
然后看到go从默默无闻
到现在渐渐流行

rust我也是14,15年的时候接触的
虽然后来一直在关注go
但是rust偶尔也会拿出来和朋友讨论 关注发展到哪了

直到上个月
有个写java老哥开始学习rust
说他这一路的学习
非常的痛苦
学习曲线太陡了

当我听到他这么讲的时候
我突然心生一种感觉:

以后程序员之间竞争的分水岭
会不会在于
是否有能力去掌握一些学习曲线陡峭的语言这一项

一方面我是觉得接下去几年
市场环境并不会特别好
用人的需求不大会像之前那样
招一些差不多的程序员
做一些差不多的业务

因为这次寒冬已经充分说明
差不多的业务&程序员
已经很难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但是潮水退去后能留下的
至少都说明了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历史铸就了通往未来的阶梯
我们所经历的当下也正是昨天的我们所期待的未来

所以结合历史和当下
你会发现
语言强大与否并不重要
我不觉得一个拿着锤子到处去找钉子的人
会很好的继续生存下去
但是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那些能够去主动去学习并掌握新工具的人
一定会比其他人更早的迈入新的历史台阶
去书写只有他们才能书写的未来(历史)

至此
我想我应该回答了您的问题:)

网站挂了

问了Jpress的哥们
说不是他那边的问题
那应该就是马云那边的问题了
不过也有可能是
文章写的太辣眼睛不让出来伤人了哈哈哈
不过关了也好
一个月60块服务器的钱也省了
域名挂出去卖了
说不定有人想买呢

至于网站的事情
Hexo一直是我的菜
可惜尝试了几次之后一直没成功
有机会再试试好了

再见了大众点评

今天终于忍无可忍
把大众点评删除了
起因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是因为今天连着踩坑2家店
很气

一家店主打大肠面
最近一直在首页做推送
看着评论感觉还行
差评也不至于很过分
所以想着正好外出办事且顺路
就去排个队吧

可谁曾料到
排了2分钟
位于该店隔壁的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娘
和一家卖彩票的负责人
就开始拉客了
“加10块不用排队”
起初我还没在意
但是随着有人从队伍当中离开
并且真的有看到有人吃上热乎乎的面
我头也不回的从队伍中离开了:

首先:这很不公平
其次:从来没有见到有谁就加钱能插队这个事有过评论
又不是玩网游
我吃个面还要当rmb战士?
拜拜了您

第二家店
离办事地附近很近
于是乎
开了点评看看首页会不会有什么惊喜推荐
看到一家炸鸡店
评论赫然写着
“小时候的味道”
于是不禁开始联想
小时候的炸鸡
味道应该是如此这般
好了决定就是你了

到了店门口一看
也在排队
心想这回总归没错了哈
规规矩矩的排上队
然后开始期待

从窗口远远望去
这鸡炸的色泽金黄
伴着空气中飘来的那似曾相识的香味
竟然真的让我的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
你们敢信?

但是当我拿到炸鸡
尝了第一口之后
第一反应既不是“鸡你太美”
也不是让我回到了小时候
而是
我又上当了

我自己花点心思
做出来的都比这家店的强啊

灰心失望之余
再想起最近点评的风格越来越泛娱乐化
什么都要推荐
有些帖子嘛营养都没有
一张图配几句话
你以为你是吉米哦?
我也不知道给我推这个做什么?
一个个屏蔽也太麻烦
索性就删了吧
图个清静


点评已经不再是我当初认识的点评了
是时候说再见了
是时候
把寻觅美食的重任
交还给自己了
但是我必须得承认
在某段时间
点评确实给了我这个吃货打开了一扇窗
我还是很感谢这一路陪伴的

只是今夕不同往日
今天接连这么几下暴击
确实也不想再忍下去了

就这样吧
可惜了我那维护了那么久的吃货账号

记一次干净的穿越(第二章)

或许是因为意识的模糊

让我彻底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通往车站的这条路

竟然足足走了我三个月的时间

两个胖胖的警官仿佛知道我要来一般

可能很早就在车站守着了吧

我想

因为当我走向前正欲开口之时

手铐就给我铐上了

我大惊

不是吧阿Sir这是做什么

有什么话回警局再说吧

于是

我便被带上了一辆粉粉的警车

可能是印度特色吧

看着还挺很少女的感觉

可恶啊

我竟然还有一丝糟糕的心动

或许

是我的内心藏了一个猛男吧

我琢磨着

好在上了车之后

回了点神

印象中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被带上警车了吧

头一回我记得

是在国内

和两个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

与一个路人起了冲突

欢乐三打一

然后被请到局子里教育了一下

其实也没怎么打

推搡了几下

大家都还没吃饭呢

力气都没有的

更何况

我们本也不是很坏很坏的人

U know

颠簸了一路

车总算是停了

我朝着车窗户外望去

眼见是

一栋破破的两层小楼房

门口粘着类似国徽还是什么的标记

应该就是警察局无疑了

我也没干什么事

应该不会把我怎么样吧

虽然解释怎么来到贵宝地会费点劲

我想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

着实出乎我的意料

我还是天真了

其中一位胖警官

好像叫辛格来着

让我先随便找个地方坐下

这也太随意的吧

我环顾了一圈

发现靠窗户的那个位置还不错

通风

除味

窗户的另一头好像是员工宿舍

几位裹着头巾的妇女正一边搓洗着衣服一边交谈着

有一位大妈好像注意到了我

瞥了我一眼之后

便低下头朝着周围人咕哝起来

马上她们所有人的目光都朝我射了过来

我有点说不上来的害怕

待我回头的时候

辛格已经在我对面坐下了

你是不是没有打过疫苗

虽然他的问题有些突然

但是我想这种事情也藏不住啊

我记得当时社区让我打来着

但是一方面

我觉得太早

还想观察观察

另一方面小区打疫苗连鸡蛋都不送的

我就更不乐意了

再问你一遍

你是不是有没有打过疫苗

No Sir

听到我的回复之后

整个警察局都开始躁动起来

尽管辛格面沉如水

但我还是察觉到了藏在他嘴角的一丝鬼魅

接着

他努力挺了挺胖胖的身躯

义正言辞的说道

我们警方现在高度怀疑

你和最近出现的变种病毒有关

你可以请律师

但是很遗憾

我们不会允许任何律师接近你

印度现在的情况很不好

高层也很焦虑

好巧不巧

我们发现了你

一个异乡人

一个没有打过疫苗的异乡人

呵呵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我是越听越糊涂

怎么我就和变种病毒扯上关系了

可是迷茫之间我也开始动摇了

难不成真的如他所说

在我穿越过来的时候

把一些奇怪的东西带了过来

这不能吧

辛格还在叨叨

可我的心思早已游离

周围的环境开始渐渐变得模糊并抖动起来

而辛苦的声音

也离我越来越远

恍惚间

我看到了一幅我自己都说不上

是虚幻

亦或是现实的画面

我看到

一位手持法槌的卷胡子法官坐在我的对面

周围是一群情绪激昂的民众

面目狰狞

仿佛是要将我生吞下去一般

甚至还有的人

把我的样子做成了人偶

而我也看到了

人偶身上那个鲜红的

X

法槌落下

有罪

从程序员到上市公司VP,来自淘米侠的分享

前言:

2019年末,我突然想做一个关于程序员转行、职业生涯变迁的系列采访,便在公众号发了这么一篇文章。本篇采访的主人公淘米侠看到之后便主动请缨,想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听。

淘米侠,38岁,工程师入行,现担任某集团公司产研vp,职业经历一波三折,有用一年不到的时间从总监升到总经理的得意之时,也有被上市公司狠狠的坑了一把的至暗时刻,不同的职业阶段给他带去了怎样的思考?他踩过的坑对后来的人又会有什么启发?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顾问麦(以下简称,麦):您是如何进入计算机行业的?

淘米侠(以下简称,淘):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开设计算机课,让我一下子对计算机感兴趣起来,以至于后来高考填唯一志愿就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我也把精力几乎都放在编程上,所以毕业后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一名码农。

麦:初入职场,有什么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淘:我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在微软工作了20年的同事对我的帮助极大,他不仅会review我的代码,还会教我如何正确的写好代码;我不懂设计模式,他便要求我去把《设计模式》背下来,正是这段经历帮我打下很好的基础,让我懂得保持良好的工程师习惯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麦:您从钻研技术到思考用户和产品,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每次进入新的角色是怎么适应的?

淘:有两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个是淘米网络某热门产品的产品总监,我们经常会碰撞一些商业思考,而且我们一起创业过,有机会一起摸索。他带给我最多的是商业思考,如产品交付价值、商业模式、社会效益等,而且我们一起创业过去做一些落地实践和模式推演。这个推演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还有一位是我的BOSS,他的理念是 YOLO,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情是对的就去做。至于新岗位新角色的适应,一方面多向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请教。另一方面实践调查所处公司行业的头部企业,他们的模式,把结构化的内容梳理出来,接着去研究如何规划,如何实施,主路径是什么,如何分解,并在推演过程中去观察每一步可能缺什么资源,如何去获得,后再小化的去验证市场的反馈。

麦:从工程师成长为高管,您认为有哪几次跨越比较重要?

淘:第一次发生在我从工程师向管理转型的时候,公司派我带40位同事出差,驻地开发,因为条件艰苦,中途不断有人离职,最后回来的时候就剩下了5个人。当时有同事建议我去问公司协调资源。我拒绝了,因为这么做对于公司的其他项目团队势必也会造成影响,通过团队硬扛把这个项目交付了。因为这个事情自然而然的在日后被公司提升为部门经理。我很庆幸当时一些比较正确的决定,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管理。

第二次是我开始学会换位思考,有一回我在异地出差,晚上接到一个陌生客户的来电,对方因为我们之前做的一个行业标杆项目而找到我,希望我第二天就可以飞过去帮忙解决他们的技术问题。接到电话时我还以为是骗子(笑),当晚便协调了相关资源,第二天飞了过去。到现场我们发现设备埋在雪里都损坏了,于是我们就在冰天雪地里帮他们安装、调试,累了就直接裹着军大衣睡在战壕里。事后知道他们是在为军演做准备。后因演习顺利成功,我们的工作负责的态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从而达成了和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

麦:升职会不会太快了?

淘:是的,是的,因为中层的工作重点是承上启下、落实执行。高层思考的维度更广,行业方向、公司经营等,所以我在干中层的经验我还需要加强。不过好处也有,我之后的工作机会都是管理岗。用四个字总结一下这两次大的跨越:换位思考。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多为公司做一点贡献没有坏处,从团队层面上来说,你确实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但你的影响力会慢慢上升,对团队的作用会凸显的越来越重要。即所谓核心,就是围绕你建队。

麦:经历过如此多的角色,您觉得是角色带来**变化,还是**带来角色变化?

淘:角色变化决定**变化。之前领导说我基础不好,于是我花了2年的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早上3点。 我的技术储备也都是在这 2 年的时间打下的基础,当时还准备写一本书,但是因为太忙了,编辑每天盯着我改,实在跟不上编辑的要求,后来就没出版(笑)。不过这段经历对我跃升还是很有帮助,让我学会去思考顶层设计,在视野方面的我也得到了很多拓展,所以渐渐的,我的想法就开始突破技术了。

麦:所以当您学会一些顶层设计之后,你会更宏观的去思考怎么利用技术把工作更好的完成,而不是迷信技术。

淘: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比,你的技术投入有多少产出?待遇是否有提升?你月薪一万做出一万八的贡献,当老板发你两万工资的时候,他一定是会希望你拿出三万的贡献的。公司在涨薪时候,还是会看你的实际工作表现的。

麦:也有人觉得,我拿一万的薪水就应该干一万的活

答:这么做等于是把自己放在公司的对立面了。公司有发展,你才有前途。

我:您刚提到写书,写书对职业生涯是否有加持?

答:不一定。我原来的团队有不少写书的人,但是技术水平千差万别。我认识个朋友,因为写了本关于 Spring 的书拿到了去大厂的 offer,但是后来好几次换工作都做不满一年,为什么呢?因为那本书里很多内容是他所在团队的,他只是整理了下再开源、出书。我相信一些企业聘请他也是看到了他的书,但正所谓:如果没有这个金刚钻,就别去揽瓷器活,时间久了自然会露馅的。

我:但是有些人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的。

他:是的,但写了书也不一定就是大牛。我之前想挖一个写了书的朋友,他薪资要double,可我以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就会有一些问题。

我:他是否陷入了一种自我成功的幻觉之中?

答:有可能。写书会提高你的知名度、社区影响力、个人品牌价值。如果你不善于语言表达,你可以让你的作品替你发声。但企业只关心你是否能帮他解决问题,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买单。况且,写书也只代表了你的过往战绩,并不代表你的未来成就。

麦:您每次换工作,都会从哪些维度去评估一个机会?

淘:年轻的时候看待遇,后来看行业。不过从金桥出来后有几次是创业,

麦:为什么选择创业呢?

淘:2015年所在公司在A股上市,我决定要辞职去创业。为什么?天天和你的同事,身价都过亿了,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笑)。临走前BOSS用股权激励挽留我也被我拒绝了。一方面,这些钱对我的生活不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人生的黄金时段就这点时间,我还想闯一闯。创业这几年我跨了六个行业进行试错,总的来说有好有坏,好处是让我在C端和B端都累积经验,能和不同领域的人聊,坏处也很明显,突然感觉自己和技术不太能聊了。

麦:您本身就是技术出身怎么和他们难聊?

淘:因为技术只有会或者不会。比如我会问求职者,你觉得某个技术牛逼,那你为什么用这个,你给公司带去了什么收益?很少有人真正会去思考这些,所以有时候挺难聊的。

麦:您觉得在大公司做管理和创业公司做管理,区别大吗?

淘:我认为一些特定的管理方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能生存。许多创业公司都会吸收一些大厂出来的人,顺带把大厂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照搬,但很少有能行的通的。

麦:没有大厂的命,却得了大厂的病。

淘:这是一方面,另外我加入过不少创业公司,有些高管背景看起来很光鲜亮丽,但他们是想创业,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这是需要去辨别的。假如你是核心,公司一定不会舍得放你走的,所以如果有求职者遇到这样的公司,最好去查一下他们的背景。另外,即使他们来自大厂,可他们是否真正懂得企业经营呢?

麦:您有过焦虑么?

淘:有,有些岗位明明挺合适,但最终还是会因为年纪大被排除。我能理解,我也喜欢招90后,35岁以后的,除非他在某个领域是专精的我会招。但多数人在35岁以后思维都变得固化。原来团队里有比我大10岁的,他们不仅会抗拒新生事物,而且也不愿意接触,更别提改变自己,如果公司裁员首先就会轮到他们。

麦:我接触过一些工程师,因为公司要切换技术栈所以不得不换工作,这是否也是因为不拥抱变化导致的?

淘:不一定,他们或者是被公司干掉的,或者是被leader干掉的。有个前辈和我说过,有大厂就是通过更换技术栈进行人员淘汰。如果不这么做,比如推TDD,企业能效提高的目的就达不成。只有换技术栈,才能进行洗牌。如果你不改变,你只能离开。

麦:您如何看待996的?

淘:996很辛苦,但工程师更应该学习如何“偷懒”:如何设计工具以提升效率,不然工作永远是重复且机械的。市面上很多公司都处在一种低效加班-更低效的恶性循环中。

麦:怎么破这个圈?

淘:做事之前先思考。许多人都是被动等待领导提要求。而正因为领导一直要求,导致员工就更懒得去思考。我建议两步走:

首先,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这关系到工程师习惯的养成,不过这个习惯是可以被训练的。

其次,持续学习:学习方法论,项目管理论等,并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比如《持续交付》,《二阶段理论》,TH的敏捷精益方法论等等。等修炼到了一定的level,机会自然会来找上门来。

麦:我想到了一句话,不要花时间去追踪马,把时间用在养一片草原上

淘:是的,这样的人在市面上是很抢手的。

麦:哪次换工作你觉得是比较失败的?

淘:我们工程师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在纸面上签下的内容默认不存在。就是刚刚谈到的上海西部的这家创业板公司,我当时入职,HR以因为我的薪资远远高于他们的薪酬体系,所以他们希望我降薪 60%入职, 同时承诺年终补我 5 个月,来拉平薪资,所以我接了 offer。可是到年底我却被因为事业群绩效不达标为由没有拿到Bonus。挺坑的。

我:所以您觉得谈offer的时候应该慎重对待年终?

淘:是。其实我入职公司没多久就觉得不对劲了,我是以技术副总裁的身份入职,一个月后因为公司需要攻单,我转到销售副总。再后来直接把我的职位撤了,又把我降到了总监,而我原来的下级变成了我的同级,导致很多工作都没法展开。所以大家在公司里奉献的同时也要争取回报。 薪酬、行政、晋升体系往往比较混乱的,一般这样的企业不会很持久。

我:到今天为止,您还有什么遗憾么?

淘:比如2B的一些行业,非产品导向。产品做的比竞品做的再好,我们一样没机会。这个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

我:就跟我们看国足踢球一样,感觉自己上都比他们强,但是我们没机会 上。

淘:是

后记:淘米侠并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同样也经历了和我们当中许多人一样的焦虑和失败,可是努力、敬业,和不惧失败的勇气从来没有在他身上逝去,由衷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一次意外的咨询

这次咨询的案子是森哥介绍的
森哥是一个设计师
爱养乌龟
祖上是武状元
所以他给人的感觉吧
就是骨骼轻奇
一挥手就能带出点功夫
业余时间也替周围的朋友看看八字
总之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所以虽然一开始他要介绍这个案子给我的时候
我是有点犹豫的
因为对方是一个设计师
我和设计师打交道的次数并不少很多
怕给不到太多的帮助
但是
森哥让我别把自己限定的太死
思考了3秒之后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所以我决定去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
我也是被他看过八字的
莫不敢从

暂且称今天的主人公叫J吧
见面之前我看了下履历
大概了解了下她的职业路径
心理也算有了点谱
我们约在徐家汇的一个馆子
边吃边聊

从见到J
到我们开始谈话的几分钟内
我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
J确实是遇到了不少问题
而且比较着急
我耐心的听她讲完
最后的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J正纠结于
是继续工作还是创业
一方面
感觉她继续工作有点不甘心
而且她对钱的需求会有一些
打工也许满足不了
另一方面
对创业有一些想法
但是又有点瞻前顾后
怕失败

老实说不管是走哪一条
对她而言难度都比较大
点完菜
我们便从“打工”这条线开始聊起了

因为工作经验有点多
我逐一问了她每次看机会的动机和离职理由
希望理清一下她的职业线
结果
除了第一次是她自己主动作出的选择
接下去每次求职都是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
朋友邀请、诱人的薪水
而且在言语之中
也传递出一种金本位的**
不仅仅会用金钱去衡量一个机会的好坏
而且也会用金钱去评定周围的人
并以此作为是否结识的准则

那会我心理默默打起了鼓
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之后
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了
如果我坚持在
金钱是否应该是考虑机会的第一个要素
和她进行讨论
可能三天三夜都讨论不完
我的角色在这个场合
也绝不应该是一个辩论手

当我开始尝试把她往兴趣点开始引导的时候
发现阻力非常之大
而且当我感觉话题要被拉向“怎样才能挣更多的钱”这个方向的时候
我很直接的和J说
如果我知道怎么做才能挣更多的钱
那我可能早就去做了

听完我这么说
J思考了一会
可能她也感觉到了如果再这么下去
这场谈话可能就会走到死胡同
然后J也坦白的告诉我
为什么她把金钱看的那么重

在生二胎的时候
生了双胞胎
这让她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她从小就是生活在一个被打压的家庭环境中
不管自己做的多好
也很难得到父母的表扬
而且J的父母就是用的金本位的**在看这个世界
所以久而久之
让她也被父母的价值观深深的感染

所以导致她虽然工作了也已经快10年
但是感觉她并不是特别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职业
再加上家里的原因
使得她的注意力已经从职业本身
完完全全转移到了对收入的强烈需求之上了
并且她也多次提到
她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认可
最终结合她的家庭环境
便不难揣测
对于她而言
拥有更多的收入
便在父母这边有一席之地
便可最终获得认可

我没有点石成金的办法
所以不能告诉她怎么做才能挣更多的钱

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
也没有办法去帮助她如何更好的和自己的父母进行对话
进而获得更人格的独立
从而拥有相对健康的职场观和价值观

我推荐了一本《为何家会伤人》给她
还特意嘱咐她
这书可千万不能给父母看到
毕竟这标题不是很讨喜
但是读完这本书
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
有时候
家并不一定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而对于一些人而言
家可能伤人更甚
就像J所处的家庭环境那样

我们聊的越久
我越确信
比起我给她一些关于工作方面的建议
她更应该把精力放在思考自己的家庭关系上面
毕竟这已经影响到了她对于工作和职业的判断

其实很早之前
我就非常反对一些顾问只是拿着一个简历
去告诉对方你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怎么走
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经历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大相径庭
如果抽离他们的背景
只给到工作上那些看似科学的建议
其实还挺反人类的

最后走的时候
我有问J
今天聊完
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她说帮助肯定是有的
但是她现在也确实还没有想法下一步要怎么走
而且观念方面一时半会肯定也是改不过来的

改变很难的
也很痛苦
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年人
但是
难道人不应该都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么?
不是么?

咨询服务正式上线后的第一个案子

咨询服务正式上线后的某一天

有个朋友来找我

姑且叫他某君吧

某君说他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拿不定注意

夜不能寐

吃嘛嘛不香

所以来问问我的建议

首先我非常感谢他的信任的

虽然我们接触的时间并不是很久

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到我

并来照顾生意

还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个咨询其实整体耗时并不是很长

所以这里就单刀直入

回顾下整个过程吧

**某君的问题是
**

1:公司快上市了

比较纠结要不要行权?

2:不知道做人力行业的

对于公司的期权有没有一些估值方面的信息?

我收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

是觉得有点超纲

因为某君的问题其实是包含两个问题的

即:

1:是否要行权?

2:如何就期权进行估值?

那会儿我就直接回复某君

我说期权估值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帮到你

超纲了

但是是否要行权我可能可以帮忙解决下

你能否告诉我你为什么会纠结于此?

**某君纠结的点在于
**

1:行权的成本比较高,算了一笔账,得花好大一笔钱,对家庭压力很大

2:不行权会有点遗憾,感觉以后也很难再遇到这样的机会了

**我先向某君提了几个问题
**

1:现在距你做决定还有多少时间?

2:你说的好大一笔钱占家庭的总资产比是多少?

3:这个决定对整个家庭的影响会有多大?

**针对我的问题,某君给的答复
**

1:还有近半年的时间可以考虑

2:这一笔钱占家庭的总资产有点高

3:会挺大,有老婆孩子了

所以到这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即:

某君因为长时间思考要不要行权这个问题

会感觉有一点把自己陷入了森林深处的感觉

咨询行业有一句俗话叫做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大概意思就是

顾问需要既能够看到点的问题

也能够看到面的问题

并且也能够看到点和点的问题

所以思索片刻我便给出了我的初步结论

**1:和家里人保持在一条战线

2:和同事领导保持一定的联系

**3:在这半年时间多关注公司和其他中概股
**

结论说明:

**和家里人保持在一条战线
**

因为这个决策已经不是自己的决策了

起结果已经关乎到整个家庭

可以预测的结果是:

{
和家里人商量然后决定是否行权:

                              无论涨跌,以家庭为单位共进退

未和家里人商量然后决定是否行权:

                              无论涨跌,总会出现意见相悖的情况

}

所以统一家庭战线是在我看来

某君当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和同事领导保持一定的联系
**

我给某君举了一个真实例子

之前某公司在NASDAQ上市前夕

我有和该公司几个员工聊过

几乎没有人是看好自己公司的股价的

全部看空

后上市后果不其然

跌跌不休

到目前为止现在已经跌去80%

某君自己也做过一些简单调查

也举了一个某香港上市公司

上市价和行权价差了一半的例子

所以这对他是否下决心要行权其实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担心

但是通常来说

公司内部员工的口风其实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虽然不是绝对

但毕竟作为原始股东

对于是否看多还是看空公司上市后的表现还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

所以我是建议在他还没有做决定的这段时间内

多和同事、领导保持一定的沟通频率

**在这半年时间多关注公司和其他中概股
**

之所以提中概股

因为NASDAQ毕竟不是一个会生产:

奥巴马成功竞选总统然后澳柯玛涨停神话的场子

其实两个市场的构成差别还是相当巨大的

首先

美股大多都是机构

散户占比非常之少

但是A股散户的数量是大于机构的

也就是说

2个市场面对的最终用户群在如何看一只股票的视角上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

美股的监管和审核异常严格

国内数据造假那一套在那边行不通

换句话说

对于既有或者将要披露的数据

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心

再者

相对于A股只能做多

美股可以做空

而且做空工具非常多

可参考魏则西对百度的影响

最后

美股非常重视业绩

所以概念股、题材股基本上很难有市场

他们看中的是实打实的东西

换句话说

得保持对公司发展、营收等各方面的关注

作为一个基本不怎么投资的人

个人感觉股票对他而言还是个有点南的

同时在聊天的过程中

我感觉到他其实也不是一个激进的投资者

甚至在投资方面可能还有些胆小

(之后聊天的时候证实了我的猜想)

我,或者其他人

可能都没有能力直接告诉某君

你是否应该行权

就像某君自己说的那样

这次遇上了

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但是真的是纠结

在我看来

是否要做一个决定和胆大胆小虽然有关

但是并无绝对关系

当你在人生当中的遇到一些不得不做的决定的时候

我们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方法

让自己的决定趋于理性和科学的

所以其实给完建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一直都在追踪某君之后的行动

可惜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

某君暂时还没有给到我这边一些他的反馈:

现在他思考到哪一步了?

有没有已经在实施的步骤了?

在这个过程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的工作还并没有结束

愿某君看到这篇的时候

可以和我沟通下最近的节奏

后续如果有什么最近的进展

我也会及时跟新到这篇博文中去的

希望可以跟着某君一起走到做决定的那天

大龄程序员转行游戏主播月入6万,这里的财富密码是。。。

如果有一天
当你被问及:
勇气之于生活
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的时候
你的答案是?

访谈背景
主人公LC(以下简称李),81年生人,网络推广入行,之后写了7年多的Php,现已转行成为一名游戏主播,收入最高峰达6万每月。我也他虽相识多年,但我对李做出如此大的职业转变还是充满了好奇,遂做了这次访谈。

访谈时间:
2020年5月22日,下午
2020年8月26日,下午

访谈地点:
上海,某餐厅雅座

程序员时期
麦:说说你当初怎么入了开发这一行的?
李:最早我做的是网络推广,但是做SEO要建站,所以学了Php,他们都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我做了几年感觉确实也还行,所以一写就是7年。

麦:然后对编程产生了兴趣?
李:说实话,兴趣还真谈不上,就觉得多个技能收入高点。后来慢慢发现Php只能写一些小站,这门语言上手虽然比较简单,可如果要做深的话,得写扩展什么的,难度挺比较大,而且中小公司也用不着,所有我也没有特别深入研究。

麦:那会儿有做过什么长远规划吗?
李:想过,但是觉得做长远规划很难,理想的状况就是刚毕业进大公司,然后慢慢爬升,可毕竟去了小公司,没有太多的机会。其实后来也进过大公司,那公司刚融了不少钱,可做了一阵之后,项目没有什么起色,也就走了。所以总体而言,那些年也就这样不好不坏的做着吧。

麦:那会儿有想过转行吗?
李:有过,周围很多人说编程是青春饭,我也隐约感觉到,编程好像也并不是最合适我,可能还是因为兴趣不够吧。
麦:兴趣不够你也干了很多年了
李:因为工资还行,虽然待的公司都不怎样,可那会儿行情好,每次简历一更新,都会有几十个电话过来,感觉找工作太容易,没有什么危机感。但是到16,17年的时候行情就不一样了,感觉一些产品的用户数量变多了,企业对开发,产品,设计各个环节的用人要求开始变高了
麦:有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吗?
李:真没什么办法,觉得有点无力,我当时待的公司也没有一些大项目机会,但出去面试的时候,很多企业是很看重这个的,甚至有些企业还会问你一些平时工作场景中遇不到的问题,可我也不能硬编,这个就没辙了。也想过学新技术,之前学了一阵子Go,可那个时候我已经35了,年龄早就没有了优势,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学习能力也比我强,还能拼,所以也没有找到愿意要我的企业。为此我几乎每天都失眠,压力真的太大,觉得自己的职业道路要到头了,然后才渐渐萌生转行的想法。
麦:当你决定要离开这个行业了的时候,你会有一些失落吧
李:会有,感觉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离开,有一些挫败感。

转行路上
麦: 为什么考虑从事游戏相关行业的工作?
李:我以前做过游戏开发,本身对游戏也很感兴趣,很爱玩,所以决定转行之后,就开始为以后从事和游戏相关的工作做起了知识储备。比如游戏关卡设计,比如外语,以及,自己会开始钻研游戏,去琢磨怎么去更好的把游戏打通,怎么样能够拿到更多的游戏内的成就等等,这大概花了我3年的时间。不过这3年一点收入都没有,搞的人很焦虑,生活也挺失衡的,头一年我是瞒着家里在做,后来欠了小贷公司的钱才被周围人发现我在做这个。
那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没有收入,还得花钱,亲戚们也都躲着自己,都觉得你要完蛋了。

麦:有想过放弃吗?
李:有想过,可放弃了之后做什么呢?更何况自己还是有兴趣还在这,算是硬是扛下来了吧。所以我也不是很建议大家做主播这个行业,能做好的毕竟是少数,而且稍有不慎,你还会有跟社会脱节的风险。
麦:你有担心过前景吗?那会儿做游戏主播好像不是很多
李:直播这个事儿国外11年的时候就有了,我个人是很看好这个行业,3A作品总体而言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作为直播主,我们其实是给一些普通玩家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省去很多探索的时间,减少他们的挫败感。比如有些关卡很难,如果你不看别人怎么打,自己琢磨可能会相当困难。
麦:对从事这个职业的风险,你有考虑过哪些?
李:几个方面吧。当初有考虑是在国内做还是在国外,后来发现国内有些直播主用修改器的比例很高,国外相对少一点,所以最终选择了Twitch和Youtube。还有就是游戏本身的风险,比如有些游戏会有bug和一些不合理的机制设计。另外就是兴趣度,有些作品玩到一般你发现玩不下去了,但是你的时间也已经投入进去了。所以我们在开始做一款新游戏之前,会对产品做分析,比如有些作品受众面比较小,我们就会考虑彻底放弃,另外像是一些评测,也可以帮助我们做选择。
麦:你和现在的团队是怎么从相识到合作的?成员的背景是怎样的?
李:我有个铁哥们在美国,有一回和他聊起转行这个事,他就介绍了几个在正做游戏直播的朋友给我,起初他们也不接受我,因为国内直播主的口碑在国外并不怎么好,他们担心我会和其他人一样,会作弊和使用外挂,直到我们尝试合作了几把之后他们才接纳了我。我们现在一共有四个人,其中2个人之前也分别在EA和暴雪做过游戏开发,还有一位现在依然在大学教授历史,40多的大叔,之前参加过海湾战争,所以战争类的游戏,诸如《使命召唤》,他是大师级别的
麦:能举几个在工作中处理挑战的例子吗?
李:我觉得比较典型的是文化冲突吧,有些游戏内的翻译会扭曲原文的意思,像《奥德赛》里有一个希腊语叫“Malaka”,英文翻译下来的意思是“混蛋”,可是希腊人觉得这词儿虽然是用来贬低人,但还没有到混蛋这么严重的程度。所以后来我们开始尊重原文的意思,而不会过多的使用翻译。还有一个挑战就是游戏版本的更新,因为更新之后,有可能会导致之前的一些打法会不适用于新的版本,所以得再花时间反复练,这过程挺枯燥的,对于我们而言也是相当大的挑战了

麦:你觉得主播之间的竞争来自于哪里?
李:从单机的角度来看,还是得比谁的视频做的更精良,比如说剪辑,你是否能将一些无聊的探索删减掉。在我看来,主播的价值还是在于你是否可以很清晰的把主线支线划分开/合并。如果你用平时玩游戏的法子做视频,肯定是行不通的。

麦:最早收到第一笔收入是什么心情?
李:第一笔也就十来块,心情的话,感觉来的也太晚了一点,但还是很开心的,觉得自己的工作受到了用户的肯定
麦:国外白嫖党多吗?你们对白嫖党的态度是什么?
李:会有但是没办法,你只能靠内容去吸引观众。不过国外用户的付费习惯比较好,他们很清楚会为哪些内容去买单。说到底,首先你的东西还得有人看,先被白嫖,后面再慢慢提升内容质量。

对新职业的思考
麦:和之前的职业相比,你是否会更看好现在做的事情?
李:不好说,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有不少作品大同小异,担心自己会觉得有重复,怕到最后觉得无聊,但是相比编程,我还是会更看好做游戏直播。只是游戏它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当你关掉设备回到现实,终究还是会有一些失落感的。所以我平时会定期和朋友,和同行们见面聊聊天,从更长远的规划来说,我可能还是会去做一些电竞方面的工作,但是现在因为疫情也没办法。

麦:有想过哪天做不动了再转行吗?
李:可能会去搞搞创作,写写和游戏有关的东西,这和我现在做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说白了,游戏其本身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形式。

麦:所以你觉得直播这个事也不能做一辈子?
李:也有可能是我信心不够吧,毕竟在家里人看来,年纪一把还在打游戏,他们会觉得我是问题中年。虽然有了收入之后,和家里人,亲戚朋友的关系有所改善,
至少亲戚朋友不会认为你游手好闲。可是每当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始终觉得讲出去并不好听,觉得有点不入流。
麦:那你有没有想过或许将来,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包容度会越来越高?
李:谨慎乐观吧,毕竟游戏中还是有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当你和别人说起你平时的工作就是打打杀杀,好像也真的不合适。被社会大众认可还是很重要的,虽然这个职业在国外的认可度还行,(说完,他不响了好一会儿),可毕竟我在国内。

麦:有什么话是想对正在思考转行这件事的朋友说的?
李:一定要有兴趣,没有兴趣,你会很难坚持,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毅力,就拿我现在做的这个来说,许多人刚开始有兴趣,但是没几个小时就支持不下去了,还有一些人,重复玩某个游戏玩腻后,也会放弃。我觉得兴趣可以是自己的,可当你把兴趣变成了工作,你会发现,兴趣已经不完全是自己的事儿了,这两者之间还是会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的,对于这个转变自己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不过总体而言,毅力和兴趣是贯穿始终的。
然后就像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对新职业的评估,对没收入/低收入的预案,这些也都是要考虑进去的。总而言之,做最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后记:
看起来
转行并不是一件无中生有的事
尽管我非常赞同李说的
转行需要的是兴趣和毅力
但是单单从他的经历上来看
四位团队成员中的三位是有过游戏相关经验的
另外一位虽然没有直接经验
但是参军的经历对于服务新职业也加了不少分
可见
过往的行业经验对于转行成功与否
还是起到一些关键性的作用的

此外
不确定性本来就是生活的主旋律
既然天才是运气�
我想
作为凡人的我们
更不可失了这一份
敢于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吧

祝福李
也祝福你

都说,简历是一辈子的事,那凭什么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
都只会在跳槽的时候才会去着手写一份简历
但其实
只要你还在工作
你就一直在书写自己的经历
只不过你并没有真正把你的经历
化为书面的简历

所以今天我就想带大家探讨一下
求职阶段的简历和非求职阶段的简历
到底有何不同?
希望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求职阶段的简历
求职期间写简历的主要目的
是通过展示基于自己过往的事实经历
让自己脱颖而出从而获得面试机会

所以在这个阶段写简历
大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
如何在最饱满的展示自己过往经验的时候
通过一些技巧和修饰将
以最佳的方式向用人方进行呈现

这是一个“基于事实进行重现”的过程
你过往的事实依据
决定了你可以在当前市场上所获得的最好机会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 事实
一个是 当前

一次成功的面试邀约
一定是过往的事实呈现与企业当前需求可以达到了完美的匹配

所以求职期间写的简历
除了展示自己的经历
突出自己的亮点
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就是让对方觉得合适
让他们想见你

但是当你真正开始要写的时候
你会遇到很多困难
除了思考如何去美化自己的经历
最大的困难在于
你有可能已经记不清之前经历中的某些片段

诸如:
3,4年前待的那个公司的项目几乎都已经遗忘了;
之前有个很牛x项目我当时还给同事做了内部分享但是现在也已经记不得那个分享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了;
某项目上线之后表现非常好并且达到了公司的历史新高但是数据早就已经遗忘了;

那这种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也没有回到过去的时光机
搜肠刮肚一番后发现毫无头绪之后
你只能仰天长啸:
我是浑身难受啊

所以接下去我要陈述的
就是为什么在非求职期间写简历的必要性了

非求职期的简历
为什么非求职期间也应该好好写一份简历?
三方面原因:
1:记录
2:回顾
3:展望

记录
记录是一份简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记录自己的收获和经验
记录工作之余的灵光一闪

正是因为有了记录
你才不会因为当你在准备求职简历的时候
回忆不起来那些美丽、动人的细节
而落下后悔的泪水
同时
记录也是将想法落地的最好方式
**也好
记忆也罢
最后都会被时间漫漫的消融
但是文字不会
文字会忠实的记录着你这一路走来的所有经验

回顾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学习和成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从来不曾回顾
你又如何能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正所谓
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所以简历的另一项重要的功能
就是帮助自己在回顾自己过往轨迹的时候
可以更好的审视自己
看看这一路走的到底是好是坏
是四平八稳
还是惊心动魄
是每天都在接受挑战成为新的自己
还是日复一日的进行着重复的劳作?

展望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是去创造未来
那我们又是基于什么去创造未来?
是我们的过去
所以当我们在迷茫未来不知在何处的时候
不妨看看我们的过去
去看看这些年的一路走来
究竟会把你带到何处去?

你说你想要做成为技术大牛
简历打开一瞅
留下的都是CRUD项目

你说你想做管理
简历打开一瞅
连实习生都没带过

如果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那现在还住在森林里的你
何时才能找到大海的方向呢?

未来是会向自己走来的
只要你能够搭起
那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
未来就一定会来的

能陪着你走完这一辈子的东西并不多
但是偏偏简历她就是和你如影随形的
不管你在意或者不在意
她就在那里
默默的记录着你在职场
走过的每一步
记录着你的失败和伟大

所以凭什么说
简历就不是一辈子的事呢?

新的一年,想搞点事情

有感于一位程序员老哥成功转行的心路历程
我想做一个系列访谈
名字还在思考
或者叫
《离开互联网行业之后的生活》
或者叫
《一百个程序员转行之后的一百种生活》
或者别的什么的

至于初心
主要还是觉得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普遍焦虑的当下
我想做点事情让大家稍微缓解一下焦虑
无论被采访对象的是已经转行成功了
还在转行的路上
我相信他们的故事对于
依旧处在行业里挣扎的人们会有一点意义的
我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世界的舞台真的很大
离开可以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为什么这个话题又是由焦虑引发的呢?
主要是想起现在有个说法叫焦虑税
即:
面向易焦虑人群的税
学历不好焦虑
公司业绩不好焦虑
是晋升失败焦虑
晋升成功也焦虑
大家都处在一种
比较焦虑的状态:
因为比较而产生的焦虑
所以我一琢磨吧
既然比较能带来焦虑
那比较也一定能带来平静
换个比较对象不就行了嘛?

上次和V站上的一个朋友讨论了下
一些焦虑文的写作套路
焦虑是深渊
不少媒体当前的做法
就是主动吸引大家来关注这个深渊
毕竟眼球带动点击进而带来利
所以我想做的无非是让大家看到
已经有很多人已经从这个深渊中爬了出来
并且能够继续甚至超越自己过往的生活

或许微不足道
但是我相信这是有意义的
亦如特蕾莎所说的那样: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
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
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

之前也没有任何采访经验
最近才刚刚在看一些采访方面的书籍
怕做不好
但是怎么办呢?
做就好了
还是希望可以通过努力把那些人的生活很好的呈现出来
但愿届时大家可以感受到宁静、希望和爱

写在起公众号一周年之际

和周围好些朋友都提过
其实我并不擅长写作
尤其是卡壳的时候
用抓耳挠腮来形容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
边抓还边掉头发
遂只能以
我也许会秃
但我应该也在变强
聊以自慰


即便是在我读书那会儿

作文也是经常让我头疼的
每一篇几乎都要好好规划一番之后才敢下笔
像是切豆腐一般小心翼翼着
生怕切出来的形状不够好看
尽管如此
作文也是很难获得高分
可以说是马马虎虎了

可打心里我对于能写东西的大拿们
还是心生敬仰的
尤其是鲁迅先生
我想我应该是从他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只是后来离了学校之后
除了工作需要写点汇报之类的
几乎是丧失了写作的欲望和动力了

那我怎么就开始写起公众号了呢
溯源下来
我发现这竟然还和我学习如何使用Github有关系
就是当初为了研究如何玩转Github之后我学习了MD
随后发现有个前端大佬用Repo来写博客
当时我就觉着在Github存点文章还挺方便的
全世界那么多工程师在用
作为博客载体
稳定性应该还是有保障的
于是就有了写点东西永流传的幻想

接着半途而废的学了一阵Python

每天我都会把学习心得记录在案
未曾料到这一记便一发不可收拾
以至于持续了三年有余的时间
来写读后感
粗略算下来大概有七十本左右
说从未间断实属夸张
偷懒也是有的
但总算也是坚持到了现在

等后来开公众号
就感觉有一些水到渠成的意味了
不过因为文笔不好
我还是有专门去啃过一些写作技巧方面的书
读罢
只觉得更应该写自己的风格
于是乎
就成了今天这番模样

时常我也会问我自己
我对写作的热情高吗
虽偶尔憋出一篇
自觉还不错的文章的时候
会兴奋的手舞足蹈
不能自已
但是冷静下来一琢磨
热情不能说没有
有但是
我发觉这个事情更多的助力其实并不是来自于此

而是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自己
或许
是这三年的坚持早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奥古斯丁也说过

习惯不加以抑制
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细品之下诚如此
                                        
而对于写作的认识
我只觉得写作就是记录


并且我认为写作不仅可以取悦自己

如果运气足够好
顺带着还取悦了一位朋友
一位陌生人
那这事儿就更赚了
很感激肯花时间阅读我的拙作的朋友
至于不下血本打赏的朋友
每次晚饭加鸡腿的时候
我也会替你们念叨着
好人一生平安的


当然这一路走来也会听到一些建议和意见
譬如之前写采访记录
某友觉得篇幅太长看着累
建议我中间加点图片作为缓冲
我从了
但总体而言对于放图这个事情我还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图片的影响力往往是大过于文字的

甚至还会转移注意力
而我更乐意看到的
是让观者去自行思考
也曾和朋友戏称
我追求的是丝般的阅读感受
所以主动去做打断的这个动作
我是很不情愿的

至于内容方面
除了有个采访专题
更多的是想到什么写什么
就像今天这一篇
老实说就在我敲下第一行字的那一刻
我还很不清楚最后成文会是何等景象
可我就是停不下来了
这可能就是习惯的力量吧

当然我也可以往大的说

就是想在有生之年给世间留下了一些东西
不枉白走一遭吧

总之我会好好写下去的
这人间
值得记录

最后
感谢一直默默关注我
支持我的朋友
小弟不才
特别附上前阵子录的一段小曲
愿诸位好梦常伴

幸福的理由

如果
幸福的理由
是因为你存在着

呼吸
就是幸福的

如果
幸福的理由
是因为你感恩着

失去
也是幸福的

如果
幸福的理由
是因为你从未有感受过痛苦

死去
依旧还是幸福的


世上本没有哪条路通往幸福
幸福
也从未躲藏在某扇门的背后过

无需费力寻找
思考
哪怕是那小小的一步
你都不要往前迈了

因为
幸福的理由

早就知道了

小夏的择业烦恼



这是上个月做的案子
由于间隔了挺长的时间

所以并不能够完全把当时的过程展示出来
故只能竭尽所能的回忆复述
同时为了保护当事人
对一些关键信息作了模糊处理

前方提示

文字内容较多
 
正文
小夏是晚上近11点打的我电话
接通电话的一瞬间便单刀直入
说是今天看到我在某平台给他的问题留了言
他便想找我来咨询一下
我首先向他表达了歉意
因为每天都在上面回答问题
我也实在记不得是哪一个了
于是我请他提醒我一下
 
而此时的小夏在
电话那头显得有点急促
隔着电话我都能感觉到他的焦虑
于是我便先安抚了一下
“我感觉你挺着急的
不用着急”
他马上接口回答说是
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困扰他很久了
但是他明天就要下决定了
问了周围很多朋友
但是现在还是拿不定注意
所以才找到我
 
我请他等我5分钟
我需要做一个回顾
他说OK
 
重新把问题阅读了几遍之后我有了大概的眉目
简单来说
小夏在原单位待遇挺好
但是因为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想要离职
新单位在异地属于行业TOP3但是薪水又不让人满意
所以陷入了纠结
 
我把他的两条职业路径在纸上画了一下
心里大概有了答案
于是向他告知了一些义务之后
便开始了谈话
 
麦:我听得出来你很着急,是因为你明天就要做决定的缘故吗?
夏: 是的,我明天就要和老板聊去或留了,但是我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和他说,其实有些情况我并没有在网上讲太多,这里就补充一下。老板原本并不是游戏行业的,但是他家底非常非常厚,并且也喜欢玩游戏,然后就注资成立这个公司,我当时刚从国外回来找游戏策划的工作,因为这个公司的待遇很不错,岗位也是策划岗,所以就来了。现在之所以考虑离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前阵子许多人都加薪了,但是我的加薪幅度很少,甚至还不如HR加的多,非常失望。
 
麦:你觉得你做的工作好像被忽略了,你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夏:是的,连同事都觉得我不应该加那么少,后来有领导跟老板聊过一次之后,老板又打算给我加一些,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是滋味
 
麦:你说你觉得不是滋味,这个如何理解?
夏:我认为他后面这次加薪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本质上还是他对于我做的工作并不是很看重,所以一开始才给我加了一点点。但是策划岗位在整个游戏制作中是相当重要的(这里他提到了很多对于行业,对于岗位的理解),我非常喜欢玩游戏,以前也做过一些和游戏相关的工作,但是策划并非本职,我挺感激公司给我的机会,所以这段时间我工作的也很努力。但是因为公司本来也不大,也比较新,所以制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他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老板虽然不懂游戏制作,平时不干涉,但是已经出现过几次,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参与到游戏开发进程中来,这让我们很苦恼,可他是Boss,我们也没有办法
 
麦:这确实挺让人无奈的,你们之前有为这个问题尝试过一些努力吗?
夏:有过,但是没有用(这里他提到了之前他们曾经为这个问题做过哪些尝试)
 
麦:所以在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你决定离职看机会
夏:是的,所以我便下决心开始找工作,正巧有一家在B市(夏目前所在A市,两地间隔并不是特别远)的头部游戏公司(这里简称Y公司)有一个职位空缺(这里他介绍了下一下Y公司的情况,言语中有流露出向往),我去应聘了然后成功了。
 
麦:听的出来这公司很不错,而你也蛮想去的
夏:是的,我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公司,应聘也挺顺利,但是最后谈薪资的时候,他们只愿意给到X,比我现在还要低,这真的挺让我纠结的。
 
麦:你对薪资有点失望
夏:对啊,哪怕和我现在持平我也是乐意的,当时谈offer的时候我实在是太想去这家公司了,所以对方报了这个价之后我想都没想就接受了,但是现在会有点不甘心。
 
麦:那既然你已经想要离开了,那除了这家公司你是否有考虑过其他公司?会不会有更好的?
夏:领域内好的公司一共有XYZ三家公司,除了拿到offer的这家Y公司,另外两家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但是我目前暂时也没有想法跑那么远,因为家在这里,或许以后会但绝不是现在,而且女朋友也在B市,所以就只有这个机会合适了。
 
麦:我能否问一句,如果没有Y公司的机会,你还会在现在这家公司待下去吗?
夏:大概率也不会(随后他又提到了当前手上的一个项目进展情况,总体听下来这个项目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这个成功有一个前提,就是老板停止突然干预)
除了老板这个变数,项目本身的周期也太长(这里他又继续分析了一下项目的情况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麦:这么看来Y公司是目前唯一合适的机会了
夏:是的,只有这么一家公司了,就是这薪水太(没有继续说下去)
 
麦:(沉默)你对薪资真的很在意
夏:对啊,那公司给X,我现在是X+2,老板答应我涨薪完之后的数是X+6,这差距不是一点点
 
麦:我想到你之前有提过,老板并不是游戏行业出身的,因为底子很厚加上喜欢玩才做的这个公司,你自己也提到当时来的时候给的这个待遇是让你最满意的
夏:是的,当时我也面了不少公司,坦白的说,这家给的待遇基本上已经秒杀市场上同类的公司了
 
麦:所以听起来你现在即使不去Y公司,而是到其他公司应聘,他们也不一定能接得住你现在的薪水,更别提是加完薪之后的
夏:是的,基本没可能接得住的
 
麦:你的经历让我想起N多年前我经历过的一个行业故事,你有兴趣听一下吗?
夏:可以,你说
 
(然后我跟他分享了我友网的故事
具体内容这里就不赘述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在江浙一带的老互联网人对这家公司应该都有印象
 
分享的理由是因为在我看来
该公司的故事和小夏当前的处境会有一些类似的情况
)
 
听完我的故事后
夏思考了一阵子
再过了一会儿
我主动选择打破了沉默
 
麦:你刚才说女朋友在那个城市,她对你这次的选择影响大吗?
夏:其实还好,我们谈了一年多,她包括她的家人是希望我过去的,但是现在因为两个城市隔的也不远,我们也经常能见面。
 
麦:所以选择权还是在完全在你自己手里
夏:是的,虽然我也有听一些朋友的意见,但是这个事情我还是想自己做决定
 
麦:那你经常在这两个城市之间来回跑,你对在哪个城市生活有偏好吗?
夏:城市倒是差不了很多,不过我很喜欢骑摩托,但是我这里禁摩,女朋友那边倒是可以的(我又鼓励他多谈了一些关于摩托,和其他兴趣方面的事)
 
麦:其实你对Y公司,包括对那个城市都是有好感的,只是目前被薪资卡住了,那你认为对方给到多少你你肯定不会犹豫?
夏:(考虑了一会儿),如果能比现在多一点,我也不会如此纠结了
 
麦:多一点是多少呢?
夏:(说了一个数字)
 
麦:你有想去争取一下吗?
夏:曾经想过,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我看过当地同职位的薪资水平,再跟我自己的从业经历比较之后,我觉得他们给的offer其实不算低。
 
麦:你说不算低的意思是,他们给的这个薪水是合理的?
夏:是的(沉默了一会儿),说起来,我现在拿的薪水好像确实有点高了。不过有可能的话我还是想争取一下,但是说实话我也并没有把握是否可以争取到我刚说的数字
 
麦:你有点信心不足,对于怎么谈也没有头绪
夏:是的
(接下去的时间内我们对如何争取进行了头脑风暴)
 
麦:如果最终没有争取到会怎么样?
夏:(思考)
其实我要的也不多,真要是争取到的话,好像也就比现在这个offer多了一点点,但如果没争取到,我应该也会接他们家的offer,但是现在我更担心如果去谈,万一谈的不开心,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他补充说了下一些他能想象到的,可能的后果)
 
麦:在我听起来,即使谈成功的话,收益也不是很大,但是失败的话,损失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夏:没错。。。哎呀,(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我突然感觉轻松多了。(开始有喜悦的感觉了)
你真的不知道这几天我有多难熬(以下省略)
 
听到他这么说我终于放松了下来
想必此时他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麦:你还有其他什么顾虑和接下去的打算呢?
(接下去我们聊了下新公司的岗位
和他明天的应对
这个时候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做了)
 

道别之前
他也很好奇的问了下我目前的工作并提了几个问题
我如实回答了他
同时也询问了他对我工作的看法
他说之前在国外的时候也找过心理医生
所以对于这样的形式还是比较能接受的
我也能感觉到此时此刻
他已经不再是刚和我联系的那种状态了
喜悦代替了焦虑

 
第二天晚上他告诉我
与老板聊过之后
很庆幸自己做了对的决定
我也挺高兴的
他的行动力还是杠杠的
随后的日子里
我也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一些生活照

看起来都挺不错的
在这里也祝他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继续顺风顺水
 
后记
我发现许多非言语的沟通
还是挺难比较难用文字表达的

像是沉默
像是回应对方的语气
所以2个小时的聊天
浓缩成文字也剩不了多少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年纪大了
想不起太多的细节了
但是我还是希望通过分享
可以让大家了解到
谈话确实也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犹太人有一句老话
把问题讲出来
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整个过程中我讲的也不多
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当事人在陈述
而我则是作为一名倾听者
而不是一名建议者的存在
因为这份工作的宗旨
就是必须去相信当事人
是有能力去自主解决一些问题的 

只是通常当一些问题来到面前的时候
许多人会慌乱以至于忽略掉自己周边的资源
忽略掉作为人的主观行为能力

而我能做的那么一点点微小的工作
无非就是和他们一起去探索
并且帮助他们重新发现他们自认为已经消失的
其实还一直在身边的力量和勇气吧

记一次干净的穿越(第三章)

有罪

刑期120年

判决下来的那一刻

其实我的内心是毫无泼澜的

我依然愿意相信

我之所以会经历这一切

只是因为

我正处在一个醒不来的梦中

与此同时

我的大脑开始不受控制的脑播起了一些影片

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

恶魔岛监狱越狱事件

金蝉脱壳

飞越疯人院

印度的监狱应该比较好弄吧

见鬼

这蜜汁自信又是从哪儿来的

我摇了摇头

入狱之前

我被告知需要进行一些防疫措施

你们不会让我喝牛尿吧

我有点紧张

想的美

牛尿现在供不应求咧

打针疫苗吧

真是谢天谢地了

不过打完疫苗

我开始好奇于

他们为什么会相信牛尿呢

虽然我知道

牛在印度是等同于母亲的存在

所以

会不会是这么一个情况

对牛尿能治病这个事情

他们也不需要进行太多的科学验证

只是单纯的愿意去相信

就可以了

就像道家南宗四祖陈泥丸

用泥丸治病

确实也治好了病

但不说以前

哪怕是现在

我告诉你泥丸能治病

你能信么

所以用科学眼光来看

喝牛尿大概等同于愚昧吧

可科学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和烦恼吗

好像也不能

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一些地方

是超越了科学的疆界了吧

亦或者是

对科学的信仰

无法帮助人们去链接到非科学领域呢

宇宙都看不到边际

应该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在

等等

等等

就这样胡思乱想了两周之后

我被安排去了一间双人牢房

对面床是一个当地蓝孩子

看起来年纪也不超过十五六岁

这个蓝孩子看起来有点

通灵

没错

这是我看到他第一眼所能想到的词儿

你叫咩名啊

Anand

怎么你一个孩子也会来这

他说

他是预言家

成功预言了一些诸如新冠病毒的爆发等

但后来上面的人找到他

想利用他的影响力

去做一些

在他看来有违个人理念的事情

他怕这块水太深

自己把握不住

就拒绝了

随后被送到了这里

所以你是不愿意这么做的

是的

虽然我本身对于预言这种事情是很不屑的

世界上有那么多所谓的预言家

总有能蒙对的

而且我之前也确实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位

叫Anand的人物

Anand

中文翻译过来应该叫阿南德吧

罢了不纠结了

但是

对于小阿的态度

我是钦佩和欣赏的

你是真男人

我不是

我还没有接受割礼

空气里飘着的一丝尴尬

我连忙转移了话题

我说我会**的古老占卜术

叫周易

你想不想知道

你接下去的命运会如何啊

没想到Anand很爽快的答应了

我有点意外

莫非他也知道

医者不能自医这个道理

因为周围也没有硬币之类的东西

我就让他从6789

四个数字里面任取一个数

我告诉他

取六次就好

秘密就在你选的六个数字里

我觉得

在他不了解周易的一些原理之前

这应该是当下最行得通的办法了

Anand思考了一会

然后给出了一组数字

996997

上天下泽

这是周易的第十卦

履卦

我向Anand解释道

什么意思

Anand不解

我说就是走路的意思

走路

越狱吗

他有些不解

直接告诉我不是但我还是追了个问题

你会在这里待多久

半年

因为我还只是个孩子

才半年吗

我顿时觉得有点胸闷

我还是先去睡一会儿吧

我想静静

我和Anand说

Anand问我静静是谁

我不想搭他

你还没告诉我你的占卜结果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

安心待半年出去就好了

不会有危险

Anand若有所思的哦一声

随即便问起我是怎么进来的

我就简短的说了一通

抱着侥幸的心态

我问他认识不认识一个叫依鲁的人

他说他不认识

不过

这个名字在印度非常罕见

他很严肃的说道

不过显然Anand对于我这种新奇的穿越方式非常感兴趣

人怎么会被马桶吸走呢

便又追问了我一些细节

我敷衍了一阵之后

他便笑着道了一声谢

侧身睡了过去

正值半夜

我看到月光偷偷跑了进来

轻抚着他那棕色的脸庞

窗外虫鸣不绝

好像也在很努力的

想要留住这个不一样的夏天

如果能回去该有多好

如果能醒来有多好

120年啊

或许你是有办法回去的

听到了我的呓语

Anand的回应犹如闪电一般击中了我

贯穿全身

真的有办法吗

怎么弄

怎么来的怎么回去

这样的吗

思索了几秒之后

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还是继续想我的静静吧

一定会有别的办法的

恩恩

简历咨询一则

“你好,我想咨询下简历修改事宜”

 晚上10点多,微信突然来了一个消息

 然后收到一个小哥的resume.md的文件

 

 因为手机打不开md的文件

 而且时间也有点晚

 所以我让他明天等我消息

 晚上12点多的时候

 因为好奇心加上睡不着

 我打开了这个文件

 这是一个刚刚年满3年经验的工程师的简历

 毕业后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从内容上来看

 缺乏个人软性条件部分的自我评价

 项目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带过

 简单陈述了上线之后的表现

 但没有细节

 

“过于简约”

 这是我阅读完简历之后的第一印象

 如果把简历比作一棵树

 那他这一刻就是笔笔直的树

 树干很小

 也没有过多的枝叶

 任务比较艰巨

 不过与其说是改简历

不如说是

 引导并帮助对方完成简历修改

 毕竟项目都不是我写的

 我也不可能无中生有瞎写一通嘛

 

所以我给了以下几点建议

1:可增加一段自我评价

着力突出对技术的热情

比如自己在非工作时间的投入

目前是否有正在研究&学习&感兴趣的领域

2:

1:加上项目起始时间

2:突出重点项目的细节和难点,以及解决思路,尽量避免陈述性的说明(优先 0-1的项目)

3:但凡项目经自己参与后有了更优表现的,尽量突出数据比,以百分比表示佳

收到修改后的md的第二天

小哥接连问了我好几个问题

问:如果不是0-1的项目我当作0-1写可以吗?

答:还是诚实一点

问:github地址如果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项目就不用写了吧

答:有比没好,有些人连账号都没的

问:那我最近放的项目还是刷算法题的,会不会加大面试算法的难度

答:不至于,我问他如果你github上都是英文项目,他们是不是还要面你英语?

问:不是我写的项目,但是我熟悉这个项目的话,可以写吗?

答:不推荐

然后我补充了一句:

诚实的代价很高,但是总归没错的

他表示赞同

讲真这句话我最近一直在和一些朋友讲

都快成了我的工作座右铭了lol

晚上他拿了一份改完后的简历

和我说

他改动了一下但是还是感觉很简陋

看完之后

完觉得和之前相比有所改善

这棵树开始长出了树干

但是还是缺少叶子

我问他

“偶尔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以提升效率”

是否可以扩展说明

“最近在自学golang和看一些架构设计方面的东西”

我也建议他扩展下学习进度,是否还用go写过一些demo

在项目描述部分

虽然某个表现还不错的项目描述有了更直观的表述方式

“优化缓存数据减少了Memcached 80%的内存占用“

但我还是追问了几句

“项目一开始是什么一个情况/有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才得到了最终的结果”

然后我又鬼使神差的补了一句

“编程是一个脑力活动,乐趣和价值很大一部分,都在于其思维过程”

顺手打了一个蛋炒饭的比方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比方

也是在别的地方看到的

“我问你,晚饭吃了什么

你告诉我吃的蛋炒饭

那我问你,你是先炒蛋还是先炒饭

用的什么蛋,鸡蛋还是鸭蛋?

为什么用鸭蛋?

饭是隔夜饭还是新鲜饭?

小哥说我想在面试的时候

再把一些细节和面试官说

其实不少程序员都习惯把简历简单描述下

然后在面试的时候和面试官讲

你说这有问题吧?

其实也没问题

但是面试毕竟是一个特殊场景

你又如何评估自己在各种面试场景下

都能完完整整的

不遗漏任何细节的把项目描述清楚呢?

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是不是

所以我和他讲

我说你把这个过程写下来

一方面说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顺项目的来龙去脉

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回忆起一些细节

但是如果面试压力有点大

你想不起来了怎么办

有些问题你明明解决过

但是那会就是想不起来了

事后才想起自己搞定过那种问题

那岂不是很可惜?

而且从长远来讲

简历是跟着你一辈子的

你能保证自己3,5年后

你现在辛辛苦苦做的项目

能全部回忆的起来?

这些可都是宝贵的经验来着

题外话

所以我现在也开始把每次咨询过后的细节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之前做过的几个案子都因为隔了一阵子想不起来了

甚是可惜

都是珍贵的回忆阿

20分钟过后

小哥果然发了我一份更加详细的项目经验

和一开始那份一句话简历相比已经是丰富了太多

于是我开玩笑的说

当你写完之后

自己看着觉得自己牛逼之后

就到位了

过了半个小时之后

收到了第三版的简历

这个时候

项目的细节已经非常清晰了

但是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如果按照标准的STAR面试法来看

(即: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行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A和R部分的渲染已然足够

但是S和T的部分还是有点薄弱

在这个版本的项目描述中

虽然小哥已经把A部分说的比较到位了

但是我还是“吹毛求疵”了一番

于是我问他当你采取这个最终方案的时候

是否有试过别的方案

他反问我是不是需要把尝试的过程也写上

我给了他肯定的答复:

但凡和思考过程相关的

其实都可以写一下

**深度也是企业在用人考察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纬度

接着我补充到

不光是为了面试

有些在a项目中行不通的方法

说不定某天

会对你解决b项目有所启发呢?

等我拿到第三版简历的时候

基本上简历已经成型了

看着项目结束从1.0版本的一句话说明:

优化缓存数据提高缓存读取性能
进化为:

由于原先在memcached中存储了用户的token数据,但由于token数据中存储了所有服务的endpoints(服务暴露的接口),导致缓存的内存占用很快就达到告警值。因此需要降低线上memcached的内存占用以此减少运维系统memcached内存告警的触发。通过抽取相同的部份数据单独存放,需要时重新组装成完整的token数据。最开始想存储在进程的内存空间,后来测试发现一是会导致整体集群内存占用提高二是更新数据也不方便。考量后还是用memcached存储。由于所有的服务都依赖于这份数据导致形成了hot key, 为了均衡这个key的请求,采用多个key来存储这部分数据。最终Memcached的内存占用80%多下降到10%
心里确实还是有一点点成就感的

在我最后一次看简历的时候

我看到毕业的年份

又临时想到是不是应该问问学习成绩

毕竟毕业也没多久

小哥挺实在的

说GPA不是特别好

但是有拿过省级方面的一些赛事奖项的一等奖

这个可以加

完事

打赏

职业生涯第一次简历咨询就算结束了

后记:

这其实是一场非常奇妙的体验

因为自始自终

从一开始收到诉求

到最后完工

大家也只是在微信上文字交流

也没讲过话

不过看起来

这对最后的结果貌似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偏差

Interesting

与大小姐的二三事-梦幻开局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
我记得
当时是我先起的话头

你好啊
你是来聊天还是处对象的啊

处对象的
哦有什么要求
看看照片
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手动狗头)

然后我就沉默了
我手机里真的是一张自拍照都没有
因为我的脸实在是太大了
大到
一个前置摄像头已经容不下了
所以我非常拒绝搞自拍
以至于到新公司入职后
因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照片
只能去邮箱里找好几年前某真蓝发我的西装照的存档

不过说起工牌照
那工牌照也是照片嘛
我心想
于是我就拿起工牌琢磨了一下
拍的挺像那么一回事的
没想太多我就给对方发了过去
顺便也向对面讨了一张照片

对面的女孩表示我发的照片还不错
随后就回了我一张
然后我感觉这个世界有点晃
第一眼我看到的是
钟灵毓秀
春山如笑
再一眼
我又想起了诗经里的那一句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这就是心动女孩吗
我不禁问自己
但是我很矜持么
只是夸了对方一句

还蛮可爱的

随后就转移了话题
因为我觉得毕竟初次交流
怎么也得沉得住点气

时间自顾自的往前走着
我也自顾自的开始去忙手头的工作了
直到她又发了一条消息

我还蛮喜欢你这个类型的(害羞脸)


我的老天爷

那么巧的嘛
心动女孩也对我心动了

我突然有些惶恐
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以至于这个不可思议让我陷入了某种自我怀疑
甚至一度
我又开始去怀疑这个世界
随后事情的发展就开始变得

怎么说呢
可能是有一些乌龙吧
具体的
就留给下一章再细说了

退潮

阿咪和三条狗

阿咪是一只狸花母猫
平时喜欢蹲在一户人家的窗台上
我每次拎着粮食去呼她的时候
她都会一边喵喵喵
一边扭动着身子朝我慢悠悠的走来

因为最近怀了小咪咪
胃口也比较大
所以除了猫粮
我每次也会额外加一包妙鲜包给她

吃完之后阿咪会贴着我的身子蹭一波
我也会顺势撸撸猫头以配合她的演出

有时候撸着撸着我也会思考
一把猫粮
一包妙鲜包
就可以换来十几分钟的快乐
甚至更长久的
和咪咪的友谊
真的很赚哎
而且咪咪又很有灵性
和她说话吧
她好像也听得懂

记得有一回我喂完后
她又盯上了我为狗子们准备的火腿肠
我就问她
我说咪咪啊
你想吃这个啊
没料想
她竟然用很渴望的眼神看着我
然后回了一我句

那一刻
我真的感觉心都要化了

告别咪咪之后
我大概率会遇到三条狗
按出场顺序的话
他们分别是
大黄
Joker
和小黄

先说大黄吧
大黄的发型是不太灵光的
蓬松蓬松的
胡子也很邋遢
看样子会让人不禁怀疑
你白天是不是在哪里打黑工
而且跟咪咪也不对付
看到就要狺狺狂吠
就要追

但是大黄和我感情还可以
每次看到我也会来粘我
不过吃东西还是比较小心
即使喂过很多次
他也会先盯着狗粮思考一阵再动口
偶尔
吃完他也会跟着我走一段
可能是饭后消食运动吧
比较懂养生

接着说Joker
这名字是我给取的
因为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
的的确确被她眼睛那部分的妆容所吸引住了
细看的话
真的有点像Joker
但是Joker会给我一种
很舔狗的感觉
她每次见到我的时候
都会先把头低下来
然后俯下身子
再眯着眼睛摇着尾巴
屁颠屁颠的走过来
可是她对别的狗子不是这样
特别是喂食的时候
如果遇到别的狗子接近
她会恶狠狠的把他们凶走
再用一瞬间的功夫
变回眯眯眼

最后再说小黄
小黄是最近才来的
胆子特别的小
我也是喂过好几次之后
他才敢和我走的稍微近一点
但是今天的小黄有点不一样
我在撸Joker的时候吧
他主动靠近了我
并用鼻子顶了我一下后背
我当时内心有点感动
你终于肯爱我啦
可待我回头的时候
他又有一些胆怯的缩到了后面

这小东西有点可爱哦
我心想
不着急哈
咱俩的感情可以慢慢培养的

后记
阿猫阿狗们喂久了之后
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
相对于这些猫猫狗狗和其他小动物们而言
人类还算是比较高级的存在哈
动物们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
还能通过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而且他们的要求也真的很低
能吃饱
能活着就很幸福了

可他们的生存环境
特别是城市里的猫狗们
正在变得严峻
现在垃圾一分类
他们连垃圾桶都没法翻了
所以我们自己有点能力
还能挣点钱
喂养下他们
或许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不过有时候我也挺矛盾的
这会很圣母吗
我也不晓得
圣就圣吧
我高兴就好

一段招聘往事-回忆C先生的百万offer之路

命运是一个不张扬的魔术师

总会不经意间给你露个两手

初识

3年前我找到C先生的时候

他还在北京

刚离职

我问他上海的机会要不要看?

一家前50强公司的信息部总监的岗位

“可以聊聊”

虽然他说的很随意

可我毕竟还是收获一个推荐报告

至于结果

那会儿我是不抱希望的:

人在北京

老婆孩子都在身边

岗位在上海

抬头看起来也没怎么升

撮合到一块的概率比较低

可毕竟C先生双一流毕业

名厂工作经验

简历毫不意外地通过了筛选

并在3天内就安排了初试

“聊完了,感觉一般”

初试结束后C先生第一时间回复了我

“怎么一般了”

我问他

“那个面试官水平还不如我”

他顿了顿

“据说还是个副总”

我略微感到一丝尴尬

但也不知道要说点什么才好

看起来缘分就此到头了

“本来我也没有太期待”

互道告别之后

我稍稍自我安慰了一下

第二天同事R告知了我预料之内的结果

并让我再帮忙物色下新的人选

就这样结束了么?

我是不是还能做点啥?

于是我决定把C先生说的话告诉R

同时也表达了我个人对这个面试结果的观点:

“我也觉得,C先生过去当面试官的领导还差不多”

其实我也无法判断C先生的真实水平究竟怎样

他那么讲

或许只是因为他好面子

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可万一C先生说的是真的呢?

赌一把吧

何况就这么结束

总觉得有点不甘心

R见我说的那么惟妙惟肖

态度也有所转变

说会和企业那边沟通下

转折

子弹飞了好一会儿

三天后R才带来消息

亏得个好消息

R说这个岗位面了大半年

从未有人如此评价过面试官的水平

所以C先生的话反而引起了企业高层的重视

考虑到总经理的职位

也就是面试官的上级职位也已经空缺了一年了

所以公司决定让C先生试一试

听着电话那头R那有点兴奋的声音

我也深受鼓舞

总经理哎

这应该能给很多钱吧

C先生收到消息后

爽快的表示可以继续聊下去

而我也察觉出了C先生语气中的一丝小小的期待

休息一下

安排完第二轮复试之后

我便去休我那3天的小年假了

买了去济州岛的机票

早年跟着游轮去过一回

可终归没有太多自由度

以至于

总有一些让我神往却又零落的画面

想回忆却又让我回忆不得

所以这回打算好好看一看

落地的第二天

我在海边坐着发呆

海的那一头

C先生告诉我第二轮面试结束了

聊下来双方都挺满意的

“所以这是要见创始人了?”

我小心翼翼的问到

“是的”

得到他肯定的答复之后

我痴痴的望着海平面

心底缓缓的升起了

一丝暗爽

明明刚开始就不合适了

明明面试官还被C先生嫌弃了

怎么就要见创始人了呢?

万一创始人看着他欢喜

万一一拍即合

当晚我特意选了一个海边的小餐馆

点了个活章鱼

整了点白的

庆祝C先生的晋级

章鱼的寓意:

发财

众矢之的

回到办公室

领导们问起我C先生的进度

我也只能用“前途未卜”回应他们

虽然大伙儿都在喊加油

可我也能感觉到他们也和我一样

并不是特别看好结果

毕竟岗位空缺了近1年

毕竟

我也就联系了C先生一个人

不过相比结果

我更感兴趣的是C先生态度的变化:

从起初的随便看看

到他得知要面总经理一职所流露出来的期待

和他和见过创始人之后

竟然也有些兴奋的和我说

创始人看他的眼神就好像希望他明天可以入职一样

C先生还真是藏的挺好的

和创始人聊完后

我问了C先生一个问题:

“面对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门外汉

您是怎样说服对方您就是合适的人?”

C先生这么回答我:

“如果你不能用浅白的话把你领域内掌握的东西讲给别人听

那只能说明你理解&掌握的不够深”

我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

细品下来好像又有点道理

随即我便开始询问C先生对薪酬的期望

谈钱这事儿毕竟敏感

C先生收敛了情绪

变得谨慎起来

先是问我企业的薪资架构

接着问我企业的谈薪风格

是一口价

还是会打压求职者的期望

当我告诉C先生是后者之后

他考虑了一晚上

直到第二天才让我报140W上去

听到这个数字我稍微楞了下

这比他当前可涨了近80%了

可C先生和我说

“你相信我,就这么来”

“他有他自己的理由吧”

虽然我这么嘀咕着

可当我把消息告诉的R的时候

诸位的反应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R炸了

R的领导炸了

我的领导炸了

公司老板炸了

企业方也炸了

他们认为C先生在开玩笑

而我在乱来

觉得我压根都不会去“管理”C先生的预期

“可是你们都不了解C先生啊

他都让我相信他了

我总得相信他吧”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管理“预期什么的

说实话我是很反感的

其实越到后面

我越反感所谓的“技术”

为什么人和人的沟通就不能基于本真呢?”

面对质疑

我选择沉默

可我还是把这些情况和C先生说了

“我相信您

但是我现在的压力也确实挺大的”

我希望他能明白:

“现在咱俩是在一条船上的”

C先生是聪明人

让我不要太在意公司同事和领导的反应

说站在猎头公司的角度

肯定是希望这个事情成的概率越大越好

而企业的反应在C先生看来也是意料之内

毕竟还没有正式交锋

就跟两个拳击手上台打擂台之前

双方需要互相喊话一样

场面话而已

并且C先生根据

企业没有直接拒绝他的报价这一点来判断

谈判还是可以继续的

所以

他让我继续选择相信他

坦白说

这回我已经有点底气不足了

可放眼望去我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整个公司

也就只有一个同事觉得这事儿可能还有点希望

有人挺的感觉还挺不错的

我对自己说

那就继续相信他吧

交锋

薪资谈判会有企业的招聘经理J和J的领导分别参与进来

C先生和J沟通的具体细节我已记不得太清

结果是

C先生让了5万

企业还是不满意的

J的领导颇有怨言

认为C先生缺乏诚意

R又让我去做C先生的**工作

我拒绝了R

这还不够

我开始做起了R的**工作:

“挺我一下好不好?看在同事一场的面子上”

“我挺你个鬼”

我把J领导的态度转达给了C先生

C先生回我:

“知道了”

不得不承认

某些时刻无力感会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

看似站在天平的中间我

施一点力就可以影响双方的平衡

可是这力加到哪里最合适

后果会怎样?

我不得而知

如果整件事情早已在注定了的轨迹在发展

那我的干预会不会起到反效果?

挣扎了几日之后

我断了想做了点什么的念头

无为而为

也是作为

C先生的心思

C先生和人事总谈判的那天

我无心工作并且忐忑

直到接到电话那一刻

心才算是完全放下

“没问题了,谈妥了”

“135W?”

“120W”

“恩。。。你们怎么谈的”

直到这个时候

C先生才把他的想法完完全全的我分享了一下:

“其实100W我也愿意接这个offer

因为机会确实还不错

可总觉得换个城市涨的不多对不起自己和家里人

所以给自己设了个110W的预期

我一开始没有跟你透露我的底线

是因为我无法确定你是否是站在我这边的

而我和你反复确认他们的谈判风格

以及和什么人谈

就是为了确定该采取怎样的出价策略;

第一轮和招聘经理谈,我让了5W

这是为了表示我的诚意

让对方觉得我是愿意往下谈的

可我没有让很多的原因

一方面是对方的层级并不高

只是个经理

如果这一轮让太多那接下去和他领导谈就不太容易了

另一方面

假如一开始就妥协太多

他们会对我的整体报价产生怀疑

所以5W在我看来最合适

后来你告诉我

J的领导对我让了5w这个举动并不满意

我开始纠结了

原本我是打算在第二轮再让个10W

但我心里其实一直是打鼓的

为此我有几天都没睡好觉

甚至在谈判前一天还一度做了噩梦

我梦见自己拿着刀到处砍人

和我老婆说了这个梦之后

她也建议重新考虑下出价

所以我稍微调整了下策略

打算聊的时候随机应变

果然刚开始和人事总聊的时候

我明显感觉到对方有情绪

可聊着聊着

硬是被我聊出了转机

特别是在我得知人事部门的系统很落后之后

我便旁敲侧击的提醒他

上任后我会先帮忙解决人事部门的旧系统改造

于是后面的谈话就变得非常顺利

而我最终也向他透了底

110W我就能接offer

但是如果您能帮我争取到120W

那我真的就太感谢您了

其实我是送了一个人情给他

站在他的角度

我的薪水是他给帮忙谈下来的

在录用我这个事情上他占了头功

现在我只需要等他是否愿意回我一个人情

所以麦

你放心

这个事情应该是妥了

再不济110W我也是满意的

如果110W他也拿不下来

我也有plan b

我还能和VP去谈

可我不想走到那一步

所以这一轮谈妥是最好的”

听完他完了这些

我除了佩服他的老奸巨猾

更多的是喜悦

甚至一度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放佛就是要宣泄掉

这些日子因为各方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所以带来的压力

我记得我当时握紧了拳头

用力的在墙壁上

锤了好几拳

“恭喜您,C先生,虽然我感觉我在这个过程好像也没帮到啥忙,哈哈。。哈。”

面对我看似略微尴尬的回复

C先生倒开始鼓励我了:

“其实你已经帮了我很多了

除了一些关键问题的确定

更重要的是

你是一直站在我这一边的

如果你也像你同事那样来站在我的对面

那我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个offer会很难谈

而且即使谈下来结果或许也不会是最好的

但是我觉得转机还是出现在

你把我的话传给他们之后

不管怎么样,这事儿得谢谢你

来上海后一起吃个饭”

尾声

最终C先生得偿所愿

offer了120W

入职两周后的一个周末

我和他约了个饭局

把盏言欢

人生得意

那一夜C先生讲了很多

只有一句话我依然记忆犹新

C先生说:

“有时候我早上起来吧

发现自己竟然在上海

想想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确实不可思议

要不怎么说

命运是一个不张扬的魔术师呢

2019年回顾&2020年展望

有诗云:
寥寥数语忆过往
悬悬而望盼今朝

都说19年都会是接下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是赞同的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我又是不赞同的
我觉得我的19年过的还是很精彩的哇
就从事业和生活两方面来回顾吧

事业
从上家公司离开后便不假思索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其实很早就有想法但是总觉得时机不对
这次算是给命运推了一把
终于是给想法按上脚

但注册完公司后的这段日子我也经历了两阶段
第一阶段还是原来的猎头业务
但是完全是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1:完全依赖互联网
2:避免直接电话沟通

在之前工作的时候我只是少量的采用
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就像一个习武之人
意外发现了许多奇招异式
私下和别人切磋的时候发现也挺管用
但是
当自己雄心勃勃打算自立门派
并将这些功夫发扬光大的时候
却被现实冷冷的敲了好几下大棒子

然后几经周折
在11月的时候换了方向
淡化猎头业务
全力做面向个人的咨询业务
11月产品正式上线的第一天就迎来了第一位朋友
可达鸭君
对此我想说
我爱你

到12月份的时候就感觉有点惨淡了
毕竟我的咨询业务很重的一块是职业方面的咨询
而大环境又是如此冷清
只在圣诞那会儿来了一位需要朋友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次的咨询意义重大
因为他的出现证明了我在12月份的某个尝试有了效果 Yes
我的方法是可行的
谢谢你
欢欢
我也爱你

然后在临近年关的
把一个无人问津的业务给砍了
并为接下去的重点业务的突破做好了打算

其实这段日子并不好过
有过急性焦虑
也有过间歇性焦虑
那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下我的生活是如何教会了我一些东西

生活
我觉得生活给我带来的好运
发生在10月份
当月
相处了有些日子的女朋友提了分手
这对我的打击有点大
我自诩还是一个比较容易快乐的人
但是这次分手让我不快乐了1个多月
真的是漫长啊

但偏偏我既理性
又自带鸡汤及勺子
所以复盘了之后
引用辛波斯卡的那首《幸福的爱情》里的一句诗就是:
不靠真爱也能生出天使般纯真的孩童。
它绝不可能长久地住在这颗星球上,
因为它鲜少到访。
就让那些从未找到幸福爱情的人
不断去说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这信念会让他们
活得较轻松死得较无憾。

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那是真爱
毕竟信不信是我的事
雨女无瓜

自那以后我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安排
一位精通八字的朋友说我命中缺水
于是我搬去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区
我很喜欢小区边上的那条河
常常喜欢带着一些问题在河边走两步
多数情况下走完回到住所
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而如果回到家发现问题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那我也会去反思问题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也就是在这段历史时间内
我做出了业务转变的决定

我又开始重新拿起画笔素描
在一次偶然间我在木心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福楼拜的一句话:
他说
艺术广大至极
足以占据一个人
被艺术占据是什么感觉呢?
我好奇
于是觉得我需要体验下
人生嘛
总不能repeat自己
不然无趣呢

于是我早上两幅
晚上睡前两幅的创作着
我很快乐

我认识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
她每天晚上都会念诗
于是我也开始朗诵诗歌
念了几天才发现
诗歌好像确实不是用来看的
而是用来朗诵的
在某个当下我甚至觉得我之前看的那些伟大的作品
《飞鸟集》
《吉檀迦利》
都白看了
我想我需要重新拾起来

我开始把静坐列为每日任务
之前有过一些观呼吸、冥想的基础
所以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困难
唯一还需要克服的就是盘腿
我的腿
又短
又粗
盘腿于我而言很困难
所以还在慢慢习惯中

我有把静坐介绍给周围的朋友
有一位程序员小哥
我没有见过他
但是过往聊天的时候
我可以感觉到他整个人的躁动
于是我就把一些静坐的一些基础要领给他介绍了一番
没想到他坐了两天就有了效果
和我说好像变冷静了
一些负能量也开始消散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还是很高兴的
进而也获得了喜悦
因为我可以看到他在变好
我看到了成长

我阅读了很多书
正式记录的有66本
但是实际应该会比66更多一些
可能是69本
反正我也记不清了
但是我也知道学来的东西
如果不致知于行
那也是白学
所以我敢断定
真正学到的东西还是少数
平时和朋友聊天
我也会有意无意的实践下
不过总的来说
阅读本身就已经是快乐了

我写了不少博文
可写作向来也不是我的强项
所以写到今天
我还没有收到赞赏
所以我要继续努力
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因为我相信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期待熟能生巧
期待量变引起质变
期待不要停歇

再说说对2020年的期望吧
其实昨天已经定了一些目标
我把他们都写在了纸上
贴在了门后面
如此一来我每次开门都可以看到了
李昌镐写了本书叫《不得贪胜》
所以我也不敢奢求太多
毕竟生活已经给了我很多了
我还是觉得挺富足的
就好好活着
然后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吧

退潮

咨询案例一则

鲁迅曾经说过

伟大的事业都是下半年开始

正巧也是在19年下半年刚开始的时候

接到了这个case

我还是非常谨慎和期待的

H是通过我的邮件联系到我的

说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咨询

想找也不知道哪里去找

正巧看到我的介绍邮件

所以想来试试

并且问我这边咨询费用怎么收取

我告诉他根据结果付费

价值由你来认定

在正式咨询之前

我问他要了一份简历

简历写的让我很迷惑:

17年网络大专毕业

但是13年就开始工作

其中15-16年跟着技术老大连着创业

我问他是不是把实习的经历也写上去了

他说不是

他高三辍学之后就开始工作

随后让我和他明天早上细聊

正式咨询是从9点开始了

我先是就简历上的疑问进行了询问

然后他完整的把他从学校到现在走过的路

娓娓道来

高三那

他觉得读书没有太大的意思

就辍学去某培训机构学了计算机

之后去了一个外包公司

待了2年后觉得没什么成长

然后跟着一个技术老大连续经历了3家创业公司

但是都失败了

最近一段是去了那个技术老大推荐的朋友公司入职

但是做了几个月

也觉得不合适

然后最近在家接一些活

吃喝不愁

但是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听完他的陈述之后

我并没有做声

接他着开始了提问

简历现在应该怎么写?

因为他把跟着技术老大创业的3家公司

全部都罗列了出来

所以4年的时间

写着6段工作经验

惨不忍睹

他之前曾经把这些经验合并到一块

但是不幸的是

在面试一家外企的时候

offer之前的背调出了问题

导致offer 流产

他说他有点后悔

因为那家公司整体感觉还挺不错

所以打那以后就把简历上每一段工作经验都写了出来

我说你做的没有错

诚实的代价很高

但是你还是得做

然后我给了他一个建议

我让他把跟着技术老大的这3段工作经历写成一段

并且也和他说明了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简历如果看起来跳槽太多

不少公司的用人部门基本上会直接忽略

虽然你在那三段的工作经验里都有说明是跟着技术老大在做

但是简历从视觉上来看

就是会给人一种一直在换工作的感觉

hr平时每天可能都要看上百份简历

以现在的写法

99%会被错过

同时

有些人虽然工作时间很久

但是工作与工作之间并不能很好的串联起来

而你和技术老大的这次合作

包括从他这边离职

直到加入他推荐的朋友公司

其实走的是同一段路

即:

潜意识里

你是在通过外部的认可

去认定自身的存在价值

就像你之前说的

你都是哪里需要你去哪里

你自己并没有设定好目标

所以让自己就像风筝那样

绳子牵到哪里

你就去了哪里

我给他打了个简单的比方

说你要去南极

眼前有各种交通工具

南极就是你的目标

交通工具就是帮助你达成目标的手段

推演到找工作这件事上面来看

南极就是你希望在近几年内达成的目标

交通工具可以是一个好的工作机会

可以帮助你尽快的达成这个目标

所以工具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说到这里

那选择交通工具的标准是什么?

我说24k镀金皮划艇和一搜二手快艇

你知道怎么选了吧

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不是能不能帮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南极

你花3天时间,3个月的时间,3年的时间去南极

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

如果你花了3天时间就到了南极

那你可以很快设好下一个目的地并出发

但是如果你花了3年的时间才到

你会发现同一时期和你出发的那些人

已经在南极和北极之间走了N来回了

而你只是刚刚到那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技术人员

光长年纪不长经验的原因

他们上岸的时间用的太久了

所以为什么常常会有企业说

这些3年就可以掌握的技术

某某求职者花了5,6年的时间

所以你自己不光要设定完目标

还要自己去掌控那部交通工具

不然你真的永远也不知道

方向盘在别人手里

最后会带你去哪

你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南极了

说完他思考了一会

说他明白了

然后又问我了一个新问题

有不少企业会因为学历的事情押他薪水

怎么办

我的回答很干脆

不考虑

理由:

如果我因为学历问题被押了薪水

那我的工作量是不是可以比别人少一些?

这和试用期打折是一个道理

试用期工资打八折

那我试用期的表现是不是也可以打折?

如果对方要录用你

那请他们务必接受完整的你

那薪水怎么办呢?

他表示如果一个公司确实很不错

他是可以考虑降薪的

但是如果一开始说接受降薪

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实力不够

我说不管是什么机会

在对方要求你提期望薪水的时候

你就说可以谈

然后我解释道

“可以谈”给对方传递了2个信息

第一:我是来看机会的,并不是来求一份工作的

第二:可以起到迷惑对方的作用

至少他们一开始并不敢往降薪这方面去想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透露自己要降薪

那你如何去把控对方的降薪幅度

你说降2k可以

对方要你降4k,5k你怎么办

**有句古话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他思考了一会

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对方在面试环节就一直逼问他期望薪水多少

他应该怎么回复

我说会有一些企业这么干

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做的就是默默给对方打个分

然后告诉他们:

你说看的一个工作机会

你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成就自己

并且本身也在发展中的企业

我更希望评估完这个机会并且

在详细了解完企业的薪资架构之后

再给到自己的答案

一般有点sense的

到这一步就不太会继续追问下去了

如果一直在追问

直接拒绝当场回答问题也不大

总不至于你不回答

hr就不让你回家了

到这一步

他好像已经把他自己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都问了

接着又问我对他,他的简历有什么建议

我问他

他对技术是不是很热爱?

他说是的

学了java之后

他之后又学习了前端知识

然后也学习了go语言

还拿到过一家公司的go程序员的offer

听完我觉得很诧异

因为在我看来这小伙子学习能力还挺好的

问他为什么这些内容你没有提现在简历上面

他说学习这个事情太主观了

我也不知道写上去好不好

我说孩砸

这些内容肯定要写啊

任何事实都可以在简历上呈现

简历的核心

一个是事实

一个是基于事实的美化

一个程序员能不能走的很远

热情和学习能力应该是贯穿在他整个职业生涯的

本身因为学历的问题

已经让企业对你造成一种对学习能力的质疑

所以更应该在别的方面对这一先天不足进行补充

平时看什么书

最近在接触什么新技术

都可以在简历中提现

然后我建议他去读个本科

他说之前有想过

有时候工作的时候

一些问题可以解决

但是对于原理方面的东西懂的很少

我说这个我也能理解

之前我也学过一点python

但是学到数据库的时候

就感觉像是一座高山逾越不过去了

对一些原理概念的缺失会成为日后的天花板

但是不要为了证书去读

读一些工商管理啥的

基本没有用

企业也不看这个

重要的还是真正通过学习一些系统知识

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

所以但凡那些软件工程

计算机技术的学校

都可以去了解下

然后读这个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因为读书这个动作

本身也是向企业表明你依然还有学习能力

顺手我也推荐了一个github上面

关于一些大学专业课的开源项目给他

https://lib-pku.github.io/

也希望他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另外我还跟他说

哪天当你开始了读本

你就可以把这条放到建立中去

如之前所言

所以但凡和学习相关的内容

都应该在简历中提现

接着谈到简历中的项目

我说项目的呈现方式太趋于陈述

并没有突出太多的亮点和细节

这个时候他也坦言了最近几段项目经验的不足

不少项目虽然都是0-1做起来的

但是上线之后表现都比较差

缺乏用户反馈

他讲到这里的时候

我忽然想到了什么

于是建议他在接下去在选择机会的时候

可以适当考虑接触一些已经上线运营的业务

因为0-1的经历你已经不缺了

你反而比较缺从1到100,到1000的经验

所以可能会导致你很难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代码过程

虽说这个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可以锻炼

但是如果缺乏用户的真实反馈

你的想法和思考还是没有办法去落地的

一个想法从产生到落地需要介质

最好的介质就是和外部的想法碰撞

聊到这里的时候我推荐了他一本书

《零秒思考》

是一个日本的前麦肯锡高管写的

教人如何把脑袋里的想法给落地

而自我评价部分

我也建议他重新补下已经掌握的技能

和正在接触以及将要接触的技能

然后把github里还不错的项目直接上链接

并加上简单说明

基本上讲到这里的时候

这场咨询也接近了尾声

事后我收到了2019年下半年的第一笔咨询费

并互道感谢

工作暂告一个段落

事后就等他的简历和他的行动了

看了下时间

大概聊了2个小时

不得不说

之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如何做咨询的书

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

特别是

诚实需要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可能觉得有些话不应该讲

或者对一些事实进行修饰后再加以表述

这样可以照顾到别人的面子

但是通过这一次

让我感觉到

虽然诚实可能会面临风险和代价

但是诚实也一定会打动人

最后

希望H可以如愿以偿的拿到他想要的答案

也祝愿他在接下去的日子可以顺利

最后的最后

有需要的朋友

可以通过lietoumai.github.io了解咨询事宜

论小众

在我近10年的从业生涯中

我几乎几乎很少招java程序猿

理由

肯定不是因为我觉得

php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所以看不上java 

lol

而是在我看来

地球上写java的人何其多

如果我做的事

和大部分一样

这听起来是不是就很不cool啊?

但其实我也不是天生要cool的人

最开始的时候

企业有什么要求

我就帮忙找什么样的人

那个时候

甲方和乙方的概念

在我脑海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但是工作越久

你越会发现

伺候了那么多不同的爸爸

自己的方向好像就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开始去思考

 “因为你付钱,

所以我就要给你服务”

这到底对不对呢?

说对也对

毕竟我们的收入是和

最后成功推荐人入职

并过保证期息息相关的

说不对也不对

如果只是在以金钱为导向

那我自己

又该如何才可以掌控自己的方向?

钱在我看来

就是一种流动的能量而已

既然是流动的

盯着

我咋知道自己以后会去哪呢?

不行

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路

但是这个行业变化又那么快

我该如何找准节奏?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

终于

答案在14的那个冬天

趋于明了

14年底收到一个委托

让帮忙招golang 工程师

当时我对这门语言是完全不了解的

听都没听过

但是甲方爸爸要求嘛

那就做呗

搜罗了半天

压根就没找到几份像样的简历

难得聊了几个有点儿兴趣的老哥吧

对方会跟你说

哎呀小兄弟

这语言太冷门了呀

万一我过来应聘你的岗位

以后不好找工作咋办啊

当时我细想了一下

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万一以后真不好找工作

我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直到那一天

我遇到了王博士

王博士12年就接触go了

对这门语言甚是喜爱

我也是从他的口中

得知了为啥他对这门语言情有独钟

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技术全盲

只听得他说了一些

写高并发很爽啊之类的话

然后我就留心了下

去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

这一查不得鸟

因为当时我有另外一个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客户

也在用go

我记得他们的官网上写着

我们的系统都是用go写的

处理上百亿的请求轻轻松松

所以我便产生了一个疑问

这门语言真的是天然为高并发而生的?

我又回过头

去看了下go的出身

1:爸爸是google---出身名门

2:几个联合作者也是大有来头---造物者背景优秀

3:擅长解决高并发问题---**人口那么多,随便做个爆款都会有n多人用,好像很符合国情

哎呀我的天呐

这是一门好语言啊

回想在那个年代

我接触的大部分公司的招聘需求

以“有百万级项目经验优先”为常见

那百亿的项目go都能轻松搞定

这百万的可不就

更不在话下啦

压根就是两个纬度的东东啊

此外

当时国内的一些互联网产品

百万量级的还算比较常态了

千万的较少

上亿的就更凤毛麟角了

我自己的推断是

以后产品可能都是以千万/上亿的量来上了

因为百万这个量级

在国内真的不算大

所以这些厂子

要么以后苟着慢慢被超越

要么最终被大厂吃掉

或者被颠覆

国内产品一大抄

真像超(抄)你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招了那么多年技术

我也压根就不信有啥技术壁垒

能做到我行我不行

所以琢磨一番

觉得这门语言以后肯定大有可为啊

然后我就开始混社区

认识了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觉得这个过程有很趣

也让我非常有存在感

原来

我的工作可以很不一样

直到今天

我也依然很热衷于给企业招募一些小众语言工程师

像最近给一个企业招Scala

很南但是乐在其中

有句话我很赞同

但是已经找不到出处了:

不要惧怕小众

越小众越容易出类拔萃

所以

如果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很平常了

不妨去找找

自己的领域内

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拿过来研究下、琢磨下

说不定你会和我一样

发现一些意外的惊喜

如果你本身从事的工作就已经很小众

但是你又很热爱

再送鸡汤一碗: 

成功的道路一定不会很拥挤

退潮~!

第一例咨询

其实第一例打赏咨询发生在
我正式开展咨询服务之前
那是今年年3月初的时候
因为接到一个特殊的需求
去elixir论坛发了个招聘贴
然后有个小哥就加我了

有点忘记怎么开场的
反正一开始是qq上聊的
然后聊着聊着
我突然发现我失去了信念
感觉这哥们咋太执拗了
我的输出几乎都被拒绝了
所以我留了微信后
我已经流露出要溜的意思了

然后就发生了让我有点惊讶的一幕
这哥们加了我微信
一句话不说
直接打赏了个红包
我的天
足足3000多。。。
日元

你好客户爸爸
竭诚为您服务

其实他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
写了几年elixir
想看看机会
但是选择范围比较少

原单位提了要走
之前的老领导要他过去
还有个啥机会
实在记不起来

当时他限于在这几个机会当中徘徊
无法自拔

待续

由一次深圳之行引发的枕头思考法

何谓枕头法思考?

枕头有4个角,一个中心

而这4条边,1个中心

就是与人交流沟通的5点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我对你错

第二种可能性:我错你对

第三种可能性:你我都错

第四种可能性:你我都对

第五种可能性:所有的观点都不重要

因为正巧有个深圳的客户在周末举办一个技术分享

本身对新东西比较感冒的我

前阵子也一直在关心这个

看了一些资料

大概也知道了点道道

但是听说有这种现场分享

包括这个客户给我的整体体验也还不错

一个geek范的创业公司

你能想想到的所有跟geek相关的因素

这家基本都占了

而且平时沟通的人事不管是从热情还是专业度来讲

都是做的极好的

而我一直抱有着这么一个观点

不管是和创业公司合作也好

还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

本质上都是一种投资

投的都是时间

所以我觉得专门飞到深圳

去听一听分享

见一下人事

还是挺美的

从暴雨如注的上海赶到热浪滚滚的深圳

心情也愈发觉得好了

我爱夏天

2点的大会

1点30到场

感觉来的有点早

于是提前和人事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她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

然后把她的领导转介绍了给我

说找他也行

当时我心里其实是很苦的

但是我又不能讲

没法子

来都来了

第一个topic结束之后

我便和她的领导

A先生打了个招呼

不过那会在忙

他让我等等

第二个topic结束之后

我又去问他什么时候方便了

A先生表示等等

于是我继续等待

但是那会已经有一些心理活动在发酵了

在等了1个小时之后

看到A先生已经闲下来和小妹子谈笑风生

而我感觉我已经是空气一般存在的时候

我决定默默离去

离开现场的时候

还是有一些郁闷的

但是当我还在纠结对错的时候

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枕头思考法

于是实操了一下

我对你错:

我千里迢迢赶过来

结果最后也没有被招呼

是你不对吧

你对我错:

A先生的议程里面本来也不包括我

所以我的出现本是突然

因此他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

也无可厚非

你我都错:

我错在没有提前一天再次确认

对方也错在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到议程中去

你我都对:

贵人多忘事

而我确实也有我觉得对的理由

所有的观点都不重要:

就算一个人也见不着

至少我也听了技术分享

还见了平时没机会见的朋友

这么一分析

豁然开朗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学习有用吗?

没有实践的学习等于零

学习没用吗?

书到用时放狠少

这次旅程

不亏

我的2019年全年书单

今年时间比较充裕读了66本
一小部分留了点读书笔记
所以也想趁着年底整理下
看看自己这一年都读了些啥

我把读过的书分为5类
根据对我个人的影响来决定书本的排序
便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是否也要阅读

决策类
《决策的艺术》
《改变》
《事实》
《决断力》
《决策思维》
《第三选择》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确定性的终结》
《斯坦福商业决策课》
《Decision making in action》
《慢决策》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助推》

思维类
《系统思维》
《权衡》
《提问的艺术》
《金字塔原理》
《零秒思考》
《终身成长》
《有目标的人生》
《批判性思维》
《一生的计划》
《成功动机与目标》
《刻意学习》
《专注力》
《经验的疆界》
《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软件类
《若为自由故》
《黑客与画家》
《哥德尔、爱舍尔、巴赫》
《只是为了好玩》
《理解专业程序员》
《程序开发心理学》
《软件开发者线路图》
《软件随想录》
《人月神话》
《数据结构》

咨询类
《值得信赖的顾问》
《完美咨询》
《咨询的奥秘》
《心理咨询师的问答艺术》

经济商业类
《人的行为》
《发现利润区》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美国大萧条》
《向前一步》
《穷查理宝典》
《优势谈判》

其他类
《巨人三传》
《习惯的力量》
《巨婴国》
《未来预演》
《特斯拉自传》
《李光耀观天下》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在春天走进果园》
《运动改造大脑》
《无压力社交》
《李光耀回忆录》
《戴建业精读老子》
《怎样销售自己》
《落差》
《精力管理》
《暗时间》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初学者的冥想书》

补:
读书笔记的链接:
https://github.com/lietoumai/Reflection
豆瓣读书首页: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63492561/

也祝愿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收获喜悦~
2020年也要加油鸭~

你是否愿意为能够作出完美决策而买单?

没错

我打算推出一项

专门针对选择困难症的同学的服务

这项服务皆在帮助大家在求职的时候

能够做出更优质的决策

但是首先我想先从一本书说起

这本书叫最近刚刚读完

感慨颇多

书的名字叫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先介绍下这本书的背景:

90年代的时候

蓝色巨人IBM开始走下坡路

人心惶惶

股票也一泻千里

跌到几块钱

这个时候这本书的作者

郭士纳临危受命

力挽狂澜

将蓝色巨人重新带来了荣耀之巅

我之前倒是没有读过类似的

只是把某段经历单独抽离出来的书

因为这本书基本上也就

也只是讲了从他接触ibm

到帮助ibm再现辉煌这一过程

没有提到他的家庭环境

怎么恋爱的

大学毕业是如何找工作的等等

用朴实无华来评价这本书应该不过分了

没有读过的朋友

我会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

毕竟郭士纳也是这个星球上最棒的OD之一

为什么我那么推崇这本书

是因为这本书确实有点东西

而给我带来的启发很大

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带来利润的业务
往往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系统

为什么我会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

主要原因还是我想到了自己的职业

我始终认为顾问的工作是一个长周期

复杂度极高的业务

并且容错率极其低

以至于作为顾问

在每一步都需要谨慎、细致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

找到人推荐收费的过程

有看过我github项目的朋友

在一个完整的求职环节中

走好每一步其实都至关重要

但是最后的费用产生点基本上只有一个

就是推荐成功所产生的服务费

而猎头公司的利润点

也只来自于这笔费用与产生这笔费用的顾问之间的差价

顾问的单位成本越低

公司的利润就越高

所以在行情特别好的时候

只要能打电话基本上都可以做顾问

新人顾问成功推荐一个人

公司的成本摊上

成功推荐两个人

公司在这个顾问身上的成本就可以收回了

成功推荐三个人以上

则公司和顾问开始有利润

因此在公司担任顾问这个角色

顾问自己的发展轨道其实很单一

基本上就是做了几年之后开始带团队

然后带着团队继续重复着差不多的流程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所以工作没多久之后

我便断了往管理方向发展的念头

一方面我实在是不想管别人

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可以一心多用的人

管理势必会分掉一部分精力

作为一个本身精力并不是那么旺盛的人

对于这种类型的岗位实在也是没有什么信心

所以基本上这些年我基本都在一线耕耘

不怎么涉及管理

把多余的精力

基本上都在个人技能的提高上面

这里的技能并不包括技巧

当然不是说我不会技巧

以前在猎头公司里的时候

我接受过许多所谓“技巧”方面的培训

但其实这些技巧目的性都比较强

在我看来

某些技巧脱离了这个行业

也称不上是技巧

并且许多技巧

我个人其实并不是特别赞同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不少猎头公司都会教新人怎么打电话饶过前台

那怎么饶才行呢?

就是编各种理解

什么工商局啊,教育部啊啥的

能把前台糊弄过去就好了

为了联系到一些高管

谎称自己是小三的

也有为了拿到对方公司的名录

谎称自己是礼品公司送免费礼品的

这种事情听多见多了之后

我也会开始怀疑

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

在国外备受尊敬的职位

来到了咱们这边就变了味

幸运的是

这些年我一直是在带着这个问题在工作的

我知道世界上许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只能靠自己去寻找、发现

直到有一年

我遇到一个求职者

手里拿了一大把的offer

到我给他推荐的时候

他因为连续面试面的要吐了

便婉拒了我这边的机会

起初我是有点不死心的

我这个机会也很棒啊

为什么不多看一眼呢?

但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即:

如果他机会特别多的话

那作为顾问

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他还需要我们提供机会吗?

或许需要但

一定不是必须的

于是我就换位思考了下

如果我是他

我手上也有一把offer

那我一定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很显然

如果我站在他的角度

那我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就是:

机会太多

挑不过来

想明白了这点之后

我突然就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

你不是不知道怎么选吗?

那我可以在你选择的时候给你一些决策建议

帮助你更科学的做选择

于是我便开始了慢慢的学习之路

学习人们是怎么做决策的

什么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

时间和空间对于最后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

在接下去的工作中

我也会有意无意的把学到的东西实践下

关于学习

我同意这么一句话:

学习效果好不好

就看你学完之后的展示效果

换句话说

不管是学什么

把学完之后的成果和买菜大妈说一下

大妈如果能听懂

那基本上算是学会了

所以在众多大妈的支持下

我决定开通这么一项

专门帮助选择困难症的同学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对于在短期内想看机会,或者是机会太多不知如何选择的同学来说

会比较适用

具体的服务内容

大致会包括下面几项内容

包括:

机会分析和比较

个人竞争优劣势分析

中短期成长性分析

等等

目前国内貌似还没有

针对程序员这个人群的职业建议咨询

虽然之前也有做过一些咨询

但是我也问过我自己

我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是哪个环节?

答案是帮助他人做最好的选择

而促成我推这项服务的另外一个原因

也是因为工作那么些年

无论是判断公司

还是判断人

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而且之前在帮几个朋友做择业建议的时候

效果确实也还不错

就说2个今年的实例吧

就在昨天上午

有个同学又来向我咨询offer怎么选了

上次他找我的时候

我建议他把手头的offer给拒了

当时和他分析了很多

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

那公司业务模式不是特别稳定,而且有一定的风险

虽然那个时候该公司已经离上市一步之遥了

没想到拒掉offer没多久

公司就发生了估值暴跌的新闻

大概就是从3位数亿级的中位数估值

直接掉到了2位数

融资也遇到了困难

另外一个朋友当时也是在2个公司之间选择

我建议她选择A拒掉B

拒绝B的理由之一

就是当我听完她对那公司的描述之后

我觉得那个领导不太值得跟随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B

然后没几个月就来找我

说托了那个领导的福

都把自己干抑郁了

好几次想离职

所以这项服务的基本原则之一

就是

我不会替大家做决策

但是我会可以通过我的分析和判断

尽可能给到更多的

能够帮助大家做决策的信息和建议

相当于

我这边提供一扇新的窗户

然后透过我这边的窗户

大家可以重新来审视自己面前的决策难题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

lietoumai#qq.com

我会发送具体的服务细则给到大家

感谢

复盘一次决策过程

提示:

此次复盘会运用到ProACT(URL)工具

何谓ProACT(URL)?

ProACT来源于一本名叫《Smart Choices》(中文名叫《决策的艺术》)的书里提到的一种,优化决策流程的工具

Pr: Problem(问题)

O: Object(目标)

A: Alternatives(可选项)

C: Consequences(结果)

T: Tradeoffs(权衡)


U:Uncertainty(不确定性)

R:Risk Tolerance(风险容忍度)

L : Linked Decision(关联决策)

背景:

给mac装了双系统之后发现存储空间变小了不少

250G的空间经常在10G-1、2G徘徊

系统时不时的提示我空间不足也让我略感不适

并且有过几次因为空间不足导致文档无法保存的糟糕体验

于是决定给系统做一个瘦身方案

当时采用了我之前常用的一套决策工具

但是最近问题又出现的时候

发现当时的选择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的

所以就想用ProACT(URL)这个方法再复盘下

看哪个环节出现了疏漏

实施:

问题:存储空间不足

目标:瘦身

可选项:

方案一:购置移动硬盘

方案二:给系统瘦身

方案一被我很快否决掉了因为

一:

我的工作大部分是文字方面的

文件以docx/ppt/pdf居多

占不了太多空间

二:不玩大型游戏

三:电影&电视剧会下载但是基本上20G以内的体验于我已经很不错了

四:我这人记性不好就怕东西随便放之后找不着

因此一番分析下来觉得买个移动硬盘可能性价比并不高

通过搜索过我找到了方案二的两种解决方案

一种是通过控制台运行某些指令删除一些文件达到瘦身的效果

一种是安装一些清理软件

但是第一种于我可能有点操作难度

一:

怕万一出了什么后续问题我不一定有能力可以靠自己解决

虽然周围程序员朋友认识挺多但是麻烦别人总归不太好

二:

看不到详细的清理后的数据导致我无法估计运行某条指令可以达到多少效果

三:

不清楚多久需要运行一次

于是就否决了这个方案

那看起来只能考虑方案二了

找清理软件倒是不麻烦

于是很快便搜到一些产品

可能因为某款产品推广可能确实比较好

各种图文并茂的说明让我感觉效果非常直观

于是下载了试用版体验下

第一次全扫描出好几个G的垃圾文件

删了之后心里感觉美滋滋

但是第二次用的时候提示只能清理500m的文件

需要购买了

鉴于第一次的良好体验

我根本没有多考虑就去某宝下了单

决策闭环就此完成

然而

当最近几日系统又在提醒我空间不足的时候

我突然冒出一个我之前做的购买决定可能不是最好的想法

虽然那个软件我也经常在用

但是每次就1个G左右的清理量似乎也显得杯水车薪

于是当初的那个问题又再一次的摆在了我的面前

我不得不重新开始来思考

但是这一次我想决定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

前阵子在阅读是时候看到一种比较分析问题的简单方法:

用“是什么”来取代“为什么”来观察问题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自问自答环境

问题是什么?

问:“系统存储空间不足”是什么?

答:系统存储空间快满了

问:“系统存储空间快满了”是什么?

答:系统里面的东西装不下了

问:“系统里面的东西装不下了”是什么

答:说明系统里面的东西要丢了

感觉三个回合就搞定了问题

思路也一下子清晰起来

因为之前思考问题的时候绕过了“系统”本身

本能以为系统里的东西是不可更改的

但通过这次重新定位

我想或许我可以从系统层面出发去找一些解决方案

接下去就是以“丢系统里的东西”作为目标

进行相关信息收集了

这次过程比较顺利

在搜索系统级清理解决方案的时候

看到了一款免费的软件

深入了解过后

该软件成功打破了我对系统文件不可更改的固有看法

于是便下载使用

软件跑下来的结果让我震惊

看到一个Battle.net的文件夹大小居然达到了150多G

回忆瞬间把我拉回到了几年前

为了联盟事业奋战以及刷大小秘境的日子

在我感慨了大概3秒钟之后

Delete之

决策闭环就此完成

复盘:

或许我的问题对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且那个软件一开始就没有必要买

但是这个经历对我而言还是比较独特的

所以想记录一下

毕竟学费不能白交

回头来看

当时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于

定位问题的时候有点潦草了

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以至于当我即便看到了系统本身已经占了180个G的容量之后

还会选择避开了

我觉得作出避开这个行为的主要原因

还是自己对系统的认知比较狭隘

从而导致自己完全没有意识

从该层面着手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并且之前选择清理软件的时候

也没有过多的去甄选

一方面是懒

一方面是因为轻信了一些推荐

至于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则完全没有考虑进去

体会

一: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尝试从不同的逻辑层面去做思考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在定义问题本身

因为定义问题的逻辑层不同

最后得到的解决方案必然也是不同

就拿我这个鲜活的例子来说:

如果说安装清理软件是治标

那从系统层面进行清理则是治本了

二:

在增加可选项的时候一定不能偷懒

一定不能偷懒

一定要尽可能的多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选择

后记:

或许像系统瘦身这种复杂度还不是很高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添置硬盘或者下载一些清理软件来解决

即使一开始走错了

亡羊补牢的成本也不是很高

但是当我们真正在面对一个非常庞大

并且复杂的情况的时候

如果一开始就把问题定位错了

整个决策过程可能就会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

到那个时候

这或许就不是一两块硬盘能搞定的事儿了

想起之前有本书叫《上帝掷骰子吗?》

其实我们每一次做选择的这个过程不就在掷骰子吗?

在骰子没有落地之前可能永远存在六种可能性

当然人生的可能性应该远远不止六面

或许我们可以多尝试

通过掌握一些决策学相关的技巧来优化掷筛子这个行为

从而尽可能的得到大概率的好结果

所以当时买那个软件是个坏结果吗?

那会看起来已经很不错了

不是吗?

然而呢?

与大小姐的二三事-晶品

见面的地方约在淮海路的晶品商厦
在城乡结合部住了2年的我刚刚跑到楼下
就被这一大片的霓虹闪的头晕目眩
当然这只是物理层面的影响
如果站在魔法层面来思考的话
我觉得这个反应更多是来自于
一想到马上就要和心动女孩见面了
想到一切都来的那么快
那么猝不及防
从而让身体产生了某种异常的缺氧和心跳过快症状
我管这个叫爱情眩晕

差不多到饭点的时候
做完普拉提的大小姐来了消息
说正在赶来的路上
手里提了很多东西
让我们等下在商场找个位置见

一听说很多东西我就来劲了
这摆明了是老天给我表现的机会么
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拍了拍胸口
又摸了摸弘二头肌

Yes
等会儿看我的发挥

虽然不清楚大小姐什么时候会到
但是我已经在商场门口开始留意
手里拿着很多东西�的女士了
生怕错过

然鹅
许久没见到人
我有些捉急了
之前通过大小姐发过来的普拉提场馆照片
我已经大致定位到是哪一家了
直线距离靠走的话估计8-10分钟
我是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一边暗暗的计算着时间
最后得出结论

大小姐走路应该不是很快

终于
在历经千辛万苦的等待和海量人脸搜索之后
大小姐又发来了消息
说已经在商场里了
于是我赶紧扭头就往里面跑
同时继续搜索拿着很多东西的女士
由于只通过照片和视频见过
缺乏真人参数
并且也因为当晚也没有戴眼镜的缘故
导致我在几位不正确的目标身上消耗了一些时间
直至
大小姐给到了精准定位

就跟某些电影里的桥段一样
镜头随着男主角的左右环顾而进行着快速切换
直到在以茫茫人海作为虚化背景的某一处
美丽的女主角
在画面的正**出现了

确认过大小姐标志性的笑容之后
一个大步流星我迎了上去
随后紧紧抱住了她
甚至连设想好的开场白都没来得及讲出来
抱了好一会儿之后
我才对大小姐说出了人生初次相遇的第一句话

手手

然后我俩便牵着手往吃饭的地方去了
只是当我注意到大小姐右手挽着的小篮子的时候
我还是有点疑惑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
很多东西吗
好像也不是很多哈哈

你经历过社死吗

我经历过

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些不堪

我还是想写出来

以此缅怀一下

那段乌龙而又美好的时光

那是在高中的政治课上

老师看着心情挺不错的

而外头也

阳光明媚

所以使得这门原本乏味的课程

也稍许变得让人更能接受了

而故事就是这么发生的

某位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

老师想征求下其他同学的看法

估计

是看我在发呆

就喊到我了

猫开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叫我吗

起身之后的我还有点恍惚

那同学讲的挺好的

我没什么不同的意见

我心想

本想着说

老师

我同意Ta的看法

然后这事也就过了

但偏偏

雨渐渐

大到我看你不见

怎么突然之间BGM想起来了

没错

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就很令我心痛了

那阵子我很痴迷于学习成语

没事就捧着成语大全还是字典啥的琢磨

写作文的时候

也是想方设法的搬几个成语进来

就显摆

哎老师你看

我今天用了XXXX

这个成语许多人都没用过哈

能不能给我加点分的

虽然大概率

是不会影响我的最后总分

但我还是比较乐在其中的

学习

总是会让我感到快乐

所以

被老师叫起来之后

我的第一反应

是去库存里找一些没怎么用过的

但是我感觉说出来还比较有档次的成语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

我自认为有点妙的

而且平时也没多少人会讲的成语

我说

老师

我觉得我的看法和XX同学

大相径庭

然后我就不讲话了

心想差不多了

反正我也没啥不同意见

赶紧让我快点坐下来吧

然鹅并没有

我现在能想起来的是

就在听到我回复的那一刻

老师略带兴奋的哦了一声

眼神也变得睿智了起来

并微笑的看着我

进而开始对我报以期待

可是

我就觉得很奇怪

为啥要这么看着我

我都讲完了啊

这眼神啥意思

让我再讲讲吗

纳闷了呢

最怕

空气突然安静

最怕

周围的人开始不对劲

除了两边的同学

前排的同学也开始回过头来看我了

我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了

可还是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渐渐的

我感觉我脸上的温度正在升高

僵持了一小会之后

见我久久不出声

老师也有些憋不住了

说你不是觉得大相径庭吗

那你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我倒是很想听听看

坏了

她这么一说我就知道完了呀

全完了

我好像用错成语了

可是

不对啊

大相径庭

不就是说

这个庭院啊走廊什么的

都差不多的嘛

怎么会是相反的意思呢

老师和同学们

在耐心等我的答复

而我

却早已经陷入了

这个成语到底是啥意思的**斗争当中去了

这场战斗还是有些激烈的

可是我总站在那里也不是办法

那么多人毕竟

于是最终

我还是决定投降了

时间真的过去了太久了啊

久到现在

其实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

我当时是怎么收场的

也可能是我不情愿去想吧

也罢

总之在接下去的十几年内

对于成语的使用我开始变得

谨慎

谨慎

再谨慎

只是不经意间

某些当时在场的同学

还会用这个成语来刺痛我

所以今天我才想这个事情写出来

我想转身面对痛苦

做一个成熟的男人

不就是用错个成语嘛

你说是不是

通过github联系了1000个程序员之后, 我决定写点东西

昨天在整理邮件名录的时候
发现我不知不觉已经在github上面联系了1000多人了
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程序员们留下的
关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
虽然与他们素昧平生
但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
看看他们在为什么欢欣鼓舞
又为什么百般哀怨

虽然没有办法通过去观察他人的生活
去获得直接的经验
但是“观察”本身也是行为的一种
不管其行为本身是否存在意义
但是未来必然是会因为当下的行为而发生变化

回到这1000个程序员
先上点数据: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我随机采样的
这些人都在一个star数近4000的项目里
其次在我发出邮件后
和我发生邮件/微信来往的占百分之3%左右
从人员分布上来看
大多数是国内的程序员
主要位于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
歪果仁的占比在百分之0.2%左右

我把这群人稍微归类了下
大概分了这么几个流派
1:无限fork流
2: vim配置流
3:狂提pr流
4:藏得很深流
5:创意满满流
6:什么都有流

1:无限fork流
这类朋友的账号有个特点
repo极多
但是自习一看
基本都是fork的
很难有自己的项目
而且fork的领域异常之广
打个不怎么夸张的比方
从机器学期500问到杭州买房攻略到爬xx小姐姐账号
应有尽有
通常看到这样的账号我就直接掠过了
我是蛮想了解你
但是我又没法了解你

2: vim配置流
这类朋友会把自己的vim配置贴到自己的主页上去
真惭愧
我比较地段
之前学python的时候用的也只是用pycharm
vim这么高级的东西也不敢用
所以贴配置上去
会不会都是觉得自己配置的比较独一无二
最好用?

也只能妄加揣测一番了
不过如果专门做一个vim的项目
会不会也有点用?

3:狂提pr流
Impressive!
这些朋友真的很努力
不过他们真的是少数中的少数
能够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去坚持耕耘
真的挺不容易的
敬礼

4:藏得很深流
这类朋友的主页面板基本没留下太多痕迹
但是如果去他的repo里探究一番
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不少人都会写自己的博客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博客放到主页上去
我倒是觉得大大方方的放上去
会获得更多和同行交流的机会

5:创意满满流
这类朋友写的项目很多
而且基本上都有少量的star
其实我也挺佩服他们的
怎么会有那么多无穷的idea
不过如果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某1,2个项目上面
会不会更好一些?

6:什么都有流
这类账号的拥有者以学生居多
兴趣比较广泛
而且跨度也有点大
但是和无限fork流相比
会动手写一点自己的项目
搭个博客之类的
有浏览价值
另外
看这些账号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就是可以去了解新一代的程序员们
在关注什么东东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感觉不少人都已经二次元化了
看来以后也要更勤快的上上B站

不然感觉都要脱节了

所以github虽然不比简历
但是既然这行信奉的是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github的重要性可能比简历更高
建议大家都好好经营一下这张名片
因为机会
从来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的

谈一点极限思维法

之所以想谈这个
主要是因为今天遇到了一件事
说实话这事还是给了我一些震惊的
然后在震惊之余
我稍微用极限思考法琢磨了下
发现还挺有意思
所以行文记录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
本来吧我是在替一个公司物色rust工程师
然后在一个技术论坛
找到了一位看起来很资深的老哥
然后就发消息简单介绍了下我这边的情况

发完消息没多久之后就收到了老哥的回复
就一句话:

时薪1000美元

emmm
我当时真的是愣住了
第一反应是算下汇率:

时薪1000美元
1个小时7000块
1天八小时56000块
一周28万
一个月112万

天呐
他是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呀?

然后我就难得很机制的去问他

老哥
还招人不?

老哥说招
但是要招Github上拥有1k star项目的工程师

ok
到这里
故事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当时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
我其实又被震惊了一下

在我过往那么多年的招聘经历中
我从未有遇到过有如此要求的
印象中有见过公司
希望求职者在github上有100 star 的项目

但是这回得要1k以上的项目

我记得我之前也有讲过
不少公司已经从
希望能在面试前看到求职者的代码
进化到
希望你会有一些出彩的项目

这种要求无可厚非
毕竟历史的发展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

虽然这次老哥的例子只是个例
但是如果用极限思维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或许就不那么简单了

等一下
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极限思维法?
那我来简单科普下
再举个例子

极限思维:
“将影响事物的要素设想到极限(极大或极小),
分析在此极限条件下事物的状态”,
此时事物的状态(或称为终局),
将帮助我们预判事物未来的走势

就拿今天这个事
我来举例子好了:

今天是9120年9月27日
你打开招聘网站准备看工作机会
找了一圈发现大部分的岗位要求
都需要你在github上拥有1kStar以上的项目
你打开自己的尘封已久的github账号
看了一眼之后
又无奈的将其关掉
你很清楚
上面空无一物

在那个时刻
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想起在很久以前
你也是有一些不错的想法的
你也曾经幻想过
自己造的轮子造福了众多人
但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
那个想法
永远也只是一个长期停留在你脑海里的想法而已
你真的是太忙了
忙到抽不出时间
或者是太累
累到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的事了

然后你又浏览了很多职位
发现大部分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
都有这么一个要求
你起身离开电脑
缓缓的点上一支烟
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也许你会觉得以上的场景
过于夸张
这确实也只是一种假设
但是假如这么一天真的来了
今天的你和我
又做了多少准备工作
去迎接那天的到来呢?

再举个极限思考法在生活中的栗子
想必有不少人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来自于乔老爷子
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就会轻松自在。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极限思维法
因为多数人都知道
如果没有太多的意外
自己依然还是会见到明天的太阳

但是用这样的思考方式来生活
会给人生带来多大的不同呢?

想象下
当你回到家中
发现自己无所事事
然后这时候你突然发现
明天已经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会开始主动去思考
去找点什么事儿来做
是否
无论你做什么
总会好过你无所事事呢?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是更多的时候
我们的生活主要还是靠惯性推动着
我们的时间被各种充斥

当你试着停下来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尝试那么一点
不同于平常的思考方式

或许
你就会以一种新的视角
去重新诠释你的生活了

杭州会友记

S是我认识2年的程序员朋友
2年前她曾经应征过我推荐的公司
最后成功拿到了那公司的offer
不过因为杭州某厂的召唤
S还是选择离开上海去杭州工作

这些年虽然没有再见面
但是时不时的也会在微信聊上几句
其实和之前大多数认识的候选人都是在这种状态
平时话不多
想到的时候聊上几句
足矣

最近S过的有点艰难
甚至已经开始怀疑人生
尽管之前也从许多人嘴里听到了一些事实
但是我还是很好奇在她身上
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上周五晚上聊了几句之后
我的好奇心愈发强烈了
于是便马上买了去杭州的高铁票
想一探其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到杭已经是5点
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有点美

那天正好厂里有公益活动在举办
活动完之后还有一场音乐会
于是我也就先过去听了一会
现成有点high
气氛有点燥
听了一会竟然也觉得身子暖和了不少

正儿八经的聊天是在酒吧开始的
S还捎上了一个朋友
一起吐吐槽

“我就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
刚坐下S就甩出这么一句
说实话我还没酝酿好情绪了
这句话之前在我们微信聊天的时候
也提到过几次
当时讲到的是经常感觉花力气做了一些项目
最后都没有什么用
但是人搞的很疲惫

既然今天又提了
我就详细问了下她现在的部门在整个集团里面所处的地位
听起来
集团对于这个部门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是问题在于
这也是个比较新的部门
真正懂这块业务的人并不多
所以听起来就是
不怎么懂业务的老大
带着一群有干劲的小弟在勇猛闯天涯
但是闯着了一阵子
发现一只没有找到特别好的目标
小弟S也有点疲了
所以就开始丧失了动力

所以我问S觉得没有价值
是不是也有
因为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这一层的因素在?

S摇摇头表示并不是
接着她举了一个其他部门的例子
那个部门做了一个在她看来感觉没有太多价值的产品拿了高绩效
她表示非常不可思议
为什么这个产品也可以拿高绩效?

听到这我才突然有点明白了
原来S的痛苦
是在于她个人所追求的价值
和企业所认定的价值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

我和S说
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你应该开始考虑下继续在这边待下去的价值了

这个时候S的同事小O开始说话了
相比S的苦大仇深
小O看起来更容易获得快乐
在小O看来
工作也并不是全部
虽然她前阵子因为加班过度劳累直接去医院休了2个月
但是回来以后还是元气满满的
只是她也在重新思考自己和这份工作的关系了

“我现在除了忙完手头的事,就是尽可能的摄取一些公司的学习资源”
说这话的时候小O的眼里还透露着一些自豪
然后她很兴致勃勃的和我们分享了
如何在对工作失去信仰的前提下
还能尽可能在公司获得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心得

大致听下来
公司的学习资源还是非常多的
而且这也是小O目前还能坚持在这边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看起来
S貌似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兴趣度也不是特别大

“我想换工作,想做一个不和码农接触的工作”
如果这是S的发自内心的呐喊
那我真的得开始怀疑S对这个职业已经丧失了信仰了
虽然起初我只是觉得她对于目前的工作状况不满意

可是不对啊
之前聊天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
S在上一家单位工作的时候还是很嗨皮的
怎么现在做着就开始怀疑人生了呢?

此时此刻
我突然想到一个点
因为S之前是在外企工作
不管是从人文环境还是自由度来说
都会比这边高出不少
就好比
一个已经习惯于自由奔跑的少年
你突然让他开始按着跑道日复一日的跑
短期可能没什么问题
但是时间久了
必然会出现两种状况
要么是他开始习惯于这根新的赛道
要么是他坚持了很久但还是觉得不适合这里

S已经在这边工作了2年了
显然其情况属于后者

然后话题又转到了公益
S说自己最近接触了一些公益项目
觉得这个事情更有“价值”
S三番五次的提到价值
更让我坚信S的困境并不是在于其对这份职业本身的价值不认可
而是这份职业并没有最好的和她内心所锚定的价值联系起来

正好我也认识几个朋友是做公益的
我把那2朋友也推荐给了S
有的时候真觉得我这职业就跟机器猫的口袋似的haha
在我看来
迷茫的时候去尝试一些不同的可能性未必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我也和S说了
谋定而后动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NGO
国内的业务开展其实因为一些特定原因
非常之艰难

那天三个人聊的很晚
出酒吧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了
通常刚聊完的时候
我会回去先思考一下
然后再结合聊天的内容
写成报告给到对方
不过人到中年
熬个夜确实有点够呛
报告也是隔天才给到对方的

同时在回来的路上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只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对于判断人和感知人还是完全不够的
更别提仅仅凭着一份简历
就像这次
如果没有见面聊
我是完全不可能了解S提到的价值
和我理解的价值还是存在偏差的

所以这可能也是此次杭州之行
给我最大的启发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
要学的
要体验的东西
还有很多呐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